不久前,某地一家餐廳的油鍋起火了,廚師們基本上用教科書式方法滅火,結果失敗了。


為什么?這里做科普解答。


油鍋中起火的是食用油。食用油火災盡管是液體火災,但是在國際上和國內都把這種火災歸入F類火災,而不是B類火災。


理由是這類火災與B類火災不同,其自燃點溫度較高,大約在350—380度之間,一旦著火,難以撲滅。


如果鍋內的油多,著火后要把它冷卻到自燃點以下不容易。而且火即使一度撲滅,也容易復燃。當食用油加熱到350度以上時會分解,產生沸點和自燃點較低的物質。


實驗證明,撲滅食用油火時,除了要撲滅其表面火焰,還要把油冷卻到比其原始自燃溫度以下33度,即新形成物質的自燃溫度以下,才能防止其復燃。



視頻中油鍋起火了,1名廚師很快發現了。他先把燃氣閥關了,正確。否則油溫還會升高。接著他拿了塊毛巾,掂了掂油鍋,可能考慮能否把著火的油鍋端到水池把油倒掉,結果沒那么做,也正確。


端油鍋到水池把著火的油倒掉,一舉解決油鍋著火的問題。想法挺好,但十分危險。在心急慌忙的情況下端著兩柄發燙,烈火熊熊的油鍋,很容易出事。



高溫的油一旦落到身上,會傷人,潑到地上,比在鍋里難滅得多。


二十年前,日本每年都發生幾十起家庭主婦在油鍋著火后試圖把著火的油倒入水池而傷人的事故。后來消防部門勸告人們不要這么做,這種事故就很少發生了。


于是,廚師用滅火毯鋪在油鍋上。剛鋪好時火小了,但不一會兒火有竄起來了,再蓋一塊,沒用。再蓋第三塊,滅火的效果一塊不如一塊。



怎么回事?

原因是滅火毯不適合滅火鍋火,尤其是餐館里大油鍋的火。鋪上滅火毯很難做到邊上密不漏氣。涂在滅火毯上薄薄一層硅膠層只能瞬間耐300度的高溫。


但油鍋火的溫度顯然超過300度,硅膠層很快抗不住了。滅火毯里面薄薄的玻璃纖維織物內層則不是密不透氣的。于是火勢只是一時小了,但很快就卷土再來。



從廚師鋪滅火毯的手法來看,他事先受過訓練。餐館管理層為廚房配了3條滅火毯,還是比較重視消防的。


為廚房配滅火毯沒錯,可以用它們滅其他的初起火災。但拿它滅油鍋火是用錯地方了。教科書上這種說法要糾正。


接下來廚師從水桶里捧水向滅火毯上灑,另一名廚師直接用勺子打水往滅火毯上灑。往油鍋灑水滅火是大忌,教科書上是不允許的。這樣做當然滅不了火。


好在灑的水不多,高溫的油隔著滅火毯沒飛濺出來,沒釀成災禍。


該上滅火器了。一名員工提了一具干粉滅火器滅火?;鸷孟癖粨錅缌?,怎么又復燃了?



原來噴出的干粉使燃燒的鏈式反應中斷而瞬間滅火,但溫度超過自燃點的油很快復燃。干粉滅火劑抗復燃的效果不佳。

火更猛了,滿廚房都是煙,滅火失敗了。


難道沒有更好的滅火方法?


有。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叫:“釋騏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意思是放棄騏驥這樣的千里馬不騎,匆忙之間上哪里再去尋找好坐騎呢?


對于滅油鍋火而言,鍋蓋就是騏驥。人們用了多少年了,事實證明有效,道理也很簡單。



鍋蓋蓋上后,鍋里的氧氣很快被火焰耗盡,火就滅了。


既然火滅了,燃燒在空間上得到控制,降低油溫就不是急事了。讓蓋子這么蓋上半小時、一小時,油溫自然降低到新形成物質的自燃點以下。再掀開鍋蓋,油也不會復燃了。


這里要掌握的一個小竅門是,蓋鍋蓋時沿鍋沿水平地往前推進后再蓋上,以免傷手。



油鍋著火,在家里,餐館廚房里都會發生。應付不當,輕則傷人,重則釀成大火。


為每一個鐵鍋配一個合適的金屬鍋蓋,它就是油鍋火的克星,看上去有些老土,但滅火的效果,是其他方法都不能比的。


END


文|范強強


教科書式方法滅火,為什么失敗了?

圖文簡介

如果鍋內的油多,著火后要把它冷卻到自燃點以下不容易。而且火即使一度撲滅,也容易復燃。當食用油加熱到350度以上時會分解,產生沸點和自燃點較低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