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眾號 “把科學(xué)帶回家” 提供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xué)教育


來源 V&A Museum等

編譯 七君



古時候服裝的顏色真和古裝片里的一樣鮮艷么?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


當(dāng)然能,看這唐朝華麗麗的配色——



@紅花染料與紅花染工藝研究


古人的衣服雖然大都是用植物和礦物染的,但是從西漢時期開始,就有農(nóng)家樂色系必備的大紅色了(見下文)。

 

所以問題就來了,為什么在古裝劇中看到農(nóng)家樂配色會讓我們覺得很違和呢?


這其實(shí)是因?yàn)椋诨瘜W(xué)合成染料誕生后的200年里,傳統(tǒng)的植物染色技術(shù)——草木染大都失去了傳人,因此許多人認(rèn)為,不靠現(xiàn)代技術(shù)是沒有辦法染出大紅大紫的。


@紅花染料與紅花染工藝研究


1865年,人工合成的染料在英國誕生。1887年,化學(xué)合成染料被引入中國。清朝末期,草木染工藝受到巨大的沖擊,迅速衰敗。


日本的草木染的衰敗也經(jīng)歷了類似的過程。日本的印染技術(shù)是在奈良(盛唐)和平安時代(晚唐-南宋初期)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傳入的。



@紅花染料與紅花染工藝研究

 

在日本封建時代(飛鳥時代-江戶時代),穿著一層一層不同色彩的服裝是當(dāng)時的習(xí)俗。



不過從19世紀(jì)開始,合成染料的出現(xiàn)讓日本古代染色技術(shù)顯得繁瑣落后。因此,日本古人用植物染色的技術(shù)也接近失傳。


@紅花染料與紅花染工藝研究

 


亞洲有位手藝人,從30年前開始鉆研古人用植物染色的技術(shù)。他翻閱了故紙堆,研究文物中的布料樣本,硬是把草木染的技術(shù)還原了出來。

 

他說:“沒有我染不出來的顏色。”

 

看看他用植物染料染的絲綢——






 

他說,許多顏色只要用一種植物就能染出來了。

 


 

這位工匠,就是日本京都染坊染司よしおか的吉岡幸雄。現(xiàn)在,他的染坊的技術(shù)不但能夠媲美古人,還令熱愛時髦的年輕人刮目相看。


一起來看看,吉岡的染坊是怎樣只用植物還原古人的精致生活的。

 


吉岡在1988年接手家族生意,那時他摒棄了合成染料,專注于用天然染料染布。


 


在接受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采訪時他說:“用植物染出來的顏色十分美貌。這是我用它們?nèi)静嫉奈ㄒ焕碛伞!?/p>

 

黃色是用芒草 (miscanthus tinctorius)染的。像這樣煮開就能萃取芒草的色素。


 

 

紅色是用菊科植物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染的。


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


在日本,用紅花染出的顏色,叫做韓紅花



上面圖片里的是紅花的花瓣,韓紅花染料的主角。紅花可能是在公元前2世紀(jì)末-公元前1世紀(jì)的西漢時期,從中亞經(jīng)過河西走廊傳播到中國西南部,再傳播到中國其他地區(qū),最后傳播到日本的。


花朵在夏季采收,花瓣被風(fēng)干保存,到了冬天才拿出來制造染料。在寒冬臘月天制造染料,是因?yàn)槔渌圃斓念伾蠲馈?/p>


 


紅花的花瓣含有2種色素——黃色的紅花黃色素(glycosyl quinochalcones )和紅色的紅花甙(Carthamine),它們都可以用來染色。紅花的紅色素還是一種天然的食品色素,叫做 Natural Red 26。

 

不過,紅花的色素萃取和一般植物不一樣。一般植物需要用熱水煎煮,但是紅花要用水浸法萃取黃色素,然后用堿性溶液萃取紅色素。這是因?yàn)椋t花黃色素溶于水和酸液,但紅花甙溶于堿液,卻不溶于水和酸性物質(zhì)。




這個知識,早在北魏《齊民要術(shù)》的時代就被古人掌握了。在這本書里,萃取紅花甙的技術(shù)被稱為“殺花法”。



在我國的殺花法中,制造堿性溶液的材料是蒿灰、豆萁灰等草木灰,酸性物質(zhì)通常是醋石榴、酸米漿、烏梅。這和吉岡的技術(shù)是一致的。



一些日本學(xué)者認(rèn)為,中國的紅花種植加工和染色技術(shù)應(yīng)該是在隋唐時期流傳到日本的。日本平安時代(公元794-1185年,對應(yīng)于晚唐-南宋前期)就已經(jīng)掌握了韓紅花的制備技術(shù)。


為了分離紅花黃色素和紅花甙,吉岡染坊的工人先把紅花泡在冷水里。一個晚上后,溶于水的紅花黃色素滲出,但是染坊并不需要這個顏色,所以會把黃色染料倒掉。


 

接著,要往花瓣里倒入草木灰制造的堿,這樣花瓣中的紅花甙才能泡出來,溶解在堿性水中。


 

堿水泡一遍是不夠的。工人往濾出來的湯里加入了酸性的米醋,并丟了一些麻布條進(jìn)去。



這一步是為了讓紅花甙附著沉淀在布條上,方便濃縮收集。


使用麻布是因?yàn)椋?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2, 30, 17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紅花黃色素不能染在麻布上,而紅花甙卻可以和麻布結(jié)合。因此,用草木灰溶解紅色素后,加入麻布和酸性的梅汁,就可以讓紅花甙附著在麻布上,讓黃色素溶解在酸性的水里,使紅色染料變得更為純凈。


把麻布撈出來以后,再把麻布上的紅花甙溶解,就能得到?jīng)]有黃色調(diào)的大紅色了。所以,工人把麻布條泡在了堿水里搓洗,紅花甙重新溶解在了堿水中。



接下來就是濃縮和固色的步驟。工人在染液里加入從烏梅中提取的檸檬酸,染料就會沉淀到缸里的綢緞上。



使用檸檬酸是因?yàn)椋I緞,也就是蠶絲纖維需要使用酸性的染料。這和蠶絲纖維的性質(zhì)有關(guān)。


蠶絲纖維的等電點(diǎn)(分子不攜帶電荷時的酸堿度)在pH5左右。也就是說,當(dāng)染液的酸堿度小于等電點(diǎn)(偏酸)的時候,蠶絲纖維表面帶正電荷,因此可以用陰離子染料(酸性染料)染色。


此時,酸性染料的陰離子和蠶絲上帶正電荷的氨基相互吸引,顏色就是這樣染上去的。


把這塊血紅色的綢緞?chuàng)瞥鰜恚涂梢园鸭t泥一般的染料刮下來了。




對了,古代的胭脂也是這么做的。

 


胭脂,其實(shí)就來自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的焉支(煙支)山,因?yàn)檠芍В熤В┥匠霎a(chǎn)紅花,當(dāng)?shù)厝私?jīng)常用紅花制作化妝品。紅花傳入中原后,化妝品“焉支”就逐漸演變成了“胭脂”。


焉支(煙支)山景區(qū)所在位置



在奈良,這種韓紅花染料常被用于奈良東大寺每年的新春慶典儀式お水取り。

 

用水將紅染料稀釋,然后一遍遍地刷在白紙上,晾干后,就能制成這種紅紙了。



每年,吉岡的染坊都要為奈良的寺廟準(zhǔn)備紅黃兩色紙。



這樣得到的紅紙和黃紙,被東大寺的僧人折成了茶花,插在了茶花樹上,裝飾在東大寺的二月堂里。



大概要1.5千克的紅花干花瓣,才能制造出能染一張紙的染料。お水取り儀式需要60千克紅花。韓紅花染料的珍貴可見一斑。



正是由于染制韓紅花非常耗時耗力,因此在封建時代,日本政府曾經(jīng)禁止染制濃重的紅色。但是這并不能阻擋日本人對韓紅花的喜愛,老百姓偷偷地把內(nèi)衣染成紅色。所以我們看到不少浮世繪還有古代小說中,日式內(nèi)衣就是大紅色的。


歌川 國芳(1798 – 1861年)繪



 

染制紫色就更費(fèi)功夫了。

 

因?yàn)樽仙娜玖细鼮楹币姡枰环N在野外很少見的植物——紫花(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源氏物語》中紫姬的名字就來自于紫花的日語。


紫花(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奈良東大寺大的正倉院里就有公元8世紀(jì)的深紫色布料的文物。不過,在日本制造這種紫花染料的技術(shù)早已沒有傳人,所以吉岡必須自己摸索。


日本宮內(nèi)廳管轄的正倉院里公元8世紀(jì)的深紫色布料文物



為了尋找紫花染料的制作方法,吉岡翻閱了平安時代中期記載著官制和禮儀的律令《延喜式》(公元927年)。


《延喜式》中對紫花染料的記載


從古代皇室規(guī)范中尋找紫色染料的制法,是因?yàn)樽仙?jīng)非常昂貴。在紅花傳入日本之前,日本最高位的顏色是紫色,只有皇室才能使用;在平安時代紫色只供皇后和命婦使用。


日本宮廷盛裝十二單

@京都國立博物館



其實(shí),在其他國家,紫色也是昂貴而難于制備的顏色,因此沒有國家的國旗是紫色的。

 

不過,紫花在日本已是瀕危物種,因此吉岡和日本西部大分縣竹田市的農(nóng)戶合作,在大棚里種植紫花。



紫花的好處,全在這根里。鮮紅的根部所含的色素,可以制成紫色染料。不過,紫花染料不太穩(wěn)定,很容易光漂白——在光線下褪色。


紫花根


吉岡染坊的老師傅福田伝士是制造紫染料的一把好手,誰的技術(shù)都比不上他。在吉岡爸爸的時代,他就在這里工作了。

 

他先把紫花根碾碎過濾。




現(xiàn)在開始染絲。


 

福田說,要把顏色染的好,不但要清楚溫度和染料濃度的影響,絲線入水的方式也很有講究。


 

看紫花染成的蠶絲——


 

只用紫花一種植物,就可以染出不同色調(diào)的紫色。



顏色的濃淡取決于浸染的次數(shù)。




為了讓織物更循古風(fēng),吉岡還依照明朝的《天工開物》中的描述建造了一個8米長,4米寬的紡織機(jī),用來織布。


好吧,用吉岡還原的印染術(shù)制作的古代服飾究竟是什么效果呢?來看看這個經(jīng)過細(xì)致考證的還原8世紀(jì)慶典的儀式吧。



藝人們穿著鮮艷奪目的衣服,行走在古道上。他們的衣服,都是吉岡用草木染料染的。


 

不過,即使經(jīng)過了如此細(xì)致的考據(jù)和30年的實(shí)驗(yàn),吉岡認(rèn)為奈良-平安時代織物顏色的透明感依舊難以復(fù)制。


古人的衣服,可能比電視劇里的還要美貌呢!


總之古裝劇的最炫民族風(fēng)配色不是導(dǎo)演瞎掰。


同理可證,古代男子一定也都像古裝劇里那樣毛發(fā)濃密沒錯,emmm,他們頭頂扎一個發(fā)髻絕對不是為了遮掩發(fā)亮的地中海,禿頂?shù)臒揽隙ㄊ乾F(xiàn)代病啦,導(dǎo)演你說對吧!

( ′?ω?)?(._.`)


 


古裝劇里鮮艷的衣服科學(xué)嗎?他用30年證明我們錯怪導(dǎo)演了

圖文簡介

古裝劇里鮮艷的衣服科學(xu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