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發動機放置在車體前部好,還是后部好,這是一個專業性較強,而又相當復雜的問題。早期的坦克多數為發動機前置,如英國1918年投入使用的MkA、1926年投入使用的MkⅡ坦克。直到1930年,英國生產的MKⅣ坦克才改為中置發動機。此外,法國1953年投入使用的AMX-13輕型坦克,以及二戰中美國大量使用的“謝爾曼”中型坦克,都是采用前置發動機。目前,裝甲人員輸送車和自行火炮等二線車輛也大都采用前置發動機的設計方案。

坦克發動機前置好,還是后置好?

以色列的步兵戰車可以直接采用梅卡瓦的底盤,發動機前置布局不用改動

以色列自70年代初開始研制的“梅卡瓦”至今已發展了4個型號,它們全部都采用發動機前置方案。

目前的主戰坦克,大部分都是發動機后置的,采用這種設計的坦克裝備數量大,發展時間長,投入的費用也多,所以多年來被公認為傳統設計方案。

這兩種發動機布置方案究竟誰優誰劣,迄今尚沒有定論。以色列“梅卡瓦”坦克的設計指導思想及其特點如下。

以色列人宣稱,“梅卡瓦”主戰坦克是在總結了世界各國數十年來設計和使用坦克的經驗、特別是對在長達十多年中東戰爭中數千輛坦克戰例的分析后,建立的一種新設計概念的產物。在戰場上,坦克正前方中彈概率約為45%,所以通常都是將正前方的裝甲配備成具有最強的防護能力。發動機前置以后,前裝甲不僅給發動機和傳動系統提供了最佳的防護,而且發動機及其傳動系統本身也作為防彈結構對乘員及其它裝備起到了保護作用。“梅卡瓦”坦克上對乘員起到保護作用的裝甲及結構部件約占整車重量的70%以上,而在傳統坦克上最多只占50%。

發動機前置后,乘員艙后部空間增大,可以容納較多的彈藥,而且取用方便。在后部的彈藥,除有頂、側、尾裝甲的防護外,其上方、側方和尾部還布置了水箱及其它儲物箱,均能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乘員艙增大后,容易采取防止彈藥被敵方火炮擊中后引起自爆和殉爆的間隔防護措施,解決了“人與彈藥混裝”的問題。“人藥混裝”的坦克,在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中引起大量的坦克自爆和人員傷亡。

坦克發動機前置好,還是后置好?

以色列“梅卡瓦”3坦克,采用發動機前置方案

“梅卡瓦”坦克的安全門開在尾部(傳統方案開在炮塔頂部和車體的底部及頂部),對乘員出入、救生、裝卸彈藥等做到安全和快速。“梅卡瓦”坦克補充一個基數的彈藥(48發)只需10分鐘,而美國M1坦克則需要30分鐘以上。

此外,乘員艙尾部加大了的空間,可以裝置通訊設備、工程搶修設備、人員救生設施以及搭載兵員等。這為改裝變型車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自行火炮、指揮車、偵察車、人員及彈藥輸送車、工程救險和傷員運送等車輛,也為未來發展(安裝更大口徑火炮和自動裝彈機構等新技術裝備)提供了便利條件。

至于發動機散熱的問題,實際上前置與后置一樣,都是通過風扇和散熱器強制散熱的。此外,在駕駛員與動力艙中間有一塊復合材料做成的隔板,用以隔熱與降低噪音。

以上介紹了發動機前置的主戰坦克的主要特點,但實現前置方案,在技術上還有相當的難度。首先是要有高單位體積功率(輸出功率/體積)的發動機及高度緊湊的傳動系統,特別是低高度的發動機,否則將使車體尺寸增大及車體高度增高,相應地使整車增重(將超過60噸),車體外形惡化。以色列對這個問題解決得并不很好。其次是裝甲防護材料及其結構。近代復合裝甲是由不同材料組合而成的,是具有間隙和傾角的多層結構。裝甲的重量往往占整車重量的40%~50%。裝甲的配備重點在車輛的正前方,也就是厚度較厚的部位,需要占有較大的空間,發動機及其傳動系統均在其覆蓋之下。發動機前置并不意味著前裝甲可以減薄或削弱。所以沒有高性能的裝甲,裝甲結構勢必擠占發動機的空間,將使發動機的布置困難。這同樣會增加車體的重量和惡化外形,嚴重時能使發動機前置的設計方案難以實現。所以說,發動機前置的坦克對裝甲的防護性能也有很高的要求。

坦克發動機前置好,還是后置好?

以色列“梅卡瓦”坦克采用發動機前置方案,人員可從坦克后部艙門進出

總之,發動機前置的主戰坦克確實有傳統坦克所不及的諸多優點,但要實現發動機前置的設計方案,在技術上難度較大。在不具備研制發動機前置的主戰坦克所需的基礎技術之前,是無法進行整車設計的。發動機前置的坦克所需的基礎技術也是改進傳統主戰坦克所需的技術,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個國家坦克工業的技術水平。

坦克發動機布置有什么講究? 前置和后置哪個更好

圖文簡介

坦克發動機放置在車體前部好,還是后部好,這是一個專業性較強,而又相當復雜的問題。目前的主戰坦克,大部分都是發動機后置的,采用這種設計的坦克裝備數量大,發展時間長,多年來被公認為傳統的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