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蘇聯為克服缺少前線轟炸機這一薄弱環節,開始著手研制新型前線轟炸機,并由著名的飛機設計師蘇霍伊負責設計工作。飛機設計時定位于能夠短距起降,并曾計劃以蘇-7B型轟炸機為基礎,在其上配備升力發動機。試驗機T6-1為三角機翼,裝1臺巡航發動機和4臺垂直向下噴射的火箭助推器,于1967年7月2日完成了首次飛行。但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一試驗型飛機走入了死胡同,于是不得不另起爐灶,以蘇-17飛機為藍本,制造新型變后掠翼飛機。1970年1月17日,著名試飛員伊柳申駕駛改進后的首架試驗機T6-2I飛上了天空。該機最初稱為蘇-19,后正式命名為蘇-24。

從短距起降到可變翼布局——蘇-24戰斗轟炸機

蘇-24目前仍然大量在役

1971年,蘇-24開始在新西伯利亞的飛機廠成批生產,并于同年12月進行了首架成批生產型飛機的首飛,這也是該機的第7架試驗機。1974年年底,首批蘇-24開始裝備部隊。該機的生產一直持續到1993年,共制造了各種型號1 200多架。該機集強擊機與前線轟炸機的性能于一身,并在蘇聯的軍事裝備史上首次引入了“航空作戰系統”這一概念,更因為可攜帶較重的作戰負載而被西方稱為“炸彈卡車”。

蘇-24是一種前線轟炸機,西方國家將其歸類為戰斗轟炸機,并起綽號 “擊劍手”(Fencer)。飛機為雙座、高單翼、單垂尾、機身兩側進氣,屬正常氣動外形,與美國F-111飛機外形相似。蘇-24使用高度機械化的可變式后掠機翼,其四個固定后掠角度分別為16°、35°、45°和69°。水平尾翼為全動式結構(即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合為一體)。機身為全金屬結構,主要使用鋁材以及鈦鎂合金。

從短距起降到可變翼布局——蘇-24戰斗轟炸機

蘇-24采用可變后掠角機翼

密封座艙有空調系統和氧氣設備,配置有雙冗余度操縱系統。座艙寬1.65米,雙座布置是與眾不同的并排式,這樣可減輕長時間飛行帶來的疲勞,有利于雙方之間的協調行動并使兩名飛行員均獲得良好的前方視界。座艙蓋從中間一分為二,均向后開啟。該機裝有K-36D/DM“零-零”彈射座椅。

蘇-24M型配有空中加油系統,這也是前線航空兵的飛機中首種加裝空中加油系統的飛機,它可通過軟管接受伊爾-78加油機的加油,蘇-24M之間也可相互加油。動力裝置是2臺AL-21F-3A型發動機,單臺推力達76.5千牛(7 800千克力),加力推力近110千牛(11 200千克力)。進氣道在機身兩側,進氣口處有向前延伸的附面層隔板和激波板,中機身下兩側有減速板,后機身的側下方有一對腹鰭(注),以保證飛行穩定性。

蘇-24M型最大翼展17.638米,機長24.53米,機高6.19米,翼面積51.02平方米,飛機空重22 300千克,帶三個副油箱時燃油重量為16 44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9 750千克。低空最大速度1 365千米/小時,高空最大速度2 120千米/小時,升限17 000米。不攜帶副油箱作戰半徑560千米,攜帶副油箱低空作戰半徑為1 250千米,航程2 850千米。起飛滑跑距離850~900米,著陸滑跑距離800~850米,限制過載為+6g。

蘇-24的研制從繪制首批圖紙到裝備部隊共花費了15年時間,主要是因為當時對該飛機的要求較高,即要使其成為蘇聯首架全天候作戰的對地攻擊型飛機,所以其機載設備在當時是較先進的。

從短距起降到可變翼布局——蘇-24戰斗轟炸機

蘇-24可掛載各種武器

蘇-24首次配備了一體化的瞄準導航設備,將各種雷達和光電目標探測系統結合在一起。機頭裝有大型雷達,前機身下方有激光測距/目標識別器,發動機進氣道兩側及垂尾上有雷達告警接收機,中機身上方有導彈告警接收機。機上還裝有反輻射主動壓制設備和紅外誘餌施放裝置等。

蘇-24在武器的配置數量和種類上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在起飛重量為39.7噸的情況下,可攜帶重7噸的作戰負載。可掛各種炸彈、火箭彈和多種空地導彈,還可掛R-60型近距空空導彈用于空戰。機上還有一門內置式30毫米或23毫米6管機炮(型號為GSH-6-30或GSH6-23),射速可達10 000發/分,備彈500發。

蘇-24共有8個武器掛架,4個為機翼掛架,另外4個為雙梁式機身掛架。不管機翼的后掠角度有何變化,2個機翼掛架始終與機身平行。

從短距起降到可變翼布局——蘇-24戰斗轟炸機

蘇-24機腹的6管機炮

盡管蘇-24M現在仍是俄空軍前線轟炸機的主力機種,但將逐步被更加先進的蘇-34所取代。

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蘇-24戰斗轟炸機 用15年時間研發的全天候前線轟炸機

圖文簡介

60年代,蘇聯為克服缺少前線轟炸機的問題,開始著手研制新型前線轟炸機,并由著名的飛機設計師蘇霍伊負責設計工作。蘇-24的研制從繪制首批圖紙到裝備部隊共花費了15年時間,主要是因為對該飛機要求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