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孟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


對于真正的吃貨來說,沒有什么是不敢吃的,但最近,就出現了一種讓吃貨都望而卻步的生物。

圖片來源網絡

據報道,因南方連續暴雨天氣,廣東、福建等多地出現“巨型蝸牛”,這些蝸牛不僅個頭巨大,而且數量十分驚人,有小區幾個小時內就撿了幾百只大蝸牛。

有人高興了,這不就是來送肉的嗎?但其實別說吃了,連碰都不能碰!

微博截圖

因為這些大蝸牛的真身是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還是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它們攜帶寄生蟲和細菌,接觸很可能傳染一些致命的疾病。

到底能傳染什么疾病?哪樣的是有害的非洲大蝸牛?一起來看。

非洲大蝸牛是何方神圣?


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 Ferussac),又名褐云瑪瑙螺、露螺、東風螺、菜螺、花螺和法國螺等,原產于非洲東部沿岸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島一帶。

圖片來源網絡

非洲大蝸牛有三大特點——

首先,就是“大”。體長約7-8cm,最大可達20cm,形象點就是↓↓


其次,是“能吃”。非洲大蝸牛食性廣,從蔬菜到花卉,從農作物到草本植物,500 多種植物都難逃它的魔爪,被稱為“田園殺手”。

最后,是“能生”。非洲大蝸牛的產卵量,個體之間差異較大, 平均約150-250粒。

有研究報道非洲大蝸牛一年可產卵4次,且每次產卵數量逐漸增加。同時, 從其年齡結構的發展趨勢看, 此螺的壽命大多為4 年,個別的還可能5年以上。

這樣一個“能吃能生”的“大個子”,已然成為世界性的檢疫有害螺類。

這種行動緩慢的生物是如何傳入到我國的呢?據稱,該螺首次在廈門大學校園內被發現,認為是從新加坡運回的植物中夾帶著非洲大蝸牛的卵和幼螺而繁殖起來的。

目前,該螺已擴散至我國廣東、香港、云南、廣西、湖南、福建及臺灣等地,并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

數據來自文獻《非洲大蝸牛的分布、傳播、危害及防治現狀》

非洲大蝸牛有什么危害?

正如前面所說,非洲大蝸牛寄生或攜帶大量病原體,常見的就是以下幾種。

1、廣州管圓線蟲


廣州管圓線蟲成蟲寄生于鼠類肺部血管,幼蟲主要寄生于非洲大蝸牛和福壽螺等體內,人如果生食或半生食這些螺類,就可能被感染廣州管圓線蟲。

數據來自文獻《深圳南山區廣州管圓線蟲主要螺類宿主感染狀況調查》

 

廣州管圓線蟲Ⅲ期幼蟲可經口或皮膚侵入人體,因此生食或半生食螺類,是感染廣州管圓線蟲的關鍵因素。

另外,裸露的皮膚直接接觸螺肉,也可引起感染。

廣州管圓線蟲感染潛伏期為2-20天,幼蟲在體內移行過程中會造成相應部位組織損傷,出現腸炎、呼吸道感染等癥狀。

最嚴重是,如果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則會造成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炎和腦膜腦炎,輕者發熱、劇烈頭痛、惡心,重者甚至會引起昏迷和死亡。

2、寄生菌


非洲大蝸牛的體內有多種寄生菌,比如有假單胞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沙雷氏菌和芽孢桿菌等條件致病菌,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感染這些細菌則會出現相應的癥狀。

3、成為傳染源

此外,已經死亡的非洲大蝸牛會招引大量綠蠅,而這些蒼蠅又會攜帶并傳播致病病原體。

所有非洲大蝸牛都不能吃嗎?

非洲大蝸牛能否食用?

不能吃!不能吃!千萬不能吃!

野生的非洲大蝸牛殼面為黃或深黃底色,帶有焦褐色霧狀花紋。身上有很多病菌和寄生蟲,不能食用,即使煮熟,依然存在風險。


我們在餐館吃的一種叫白玉蝸牛,雖然跟它很像,但不是一種東西。


白玉蝸牛是中國獨有品種,在非洲大蝸牛品種中改良而成的一個新品種,因其頭、腹、足潔白如玉,亦稱為“中華白玉蝸牛”,在我國已有20多年的養殖歷史。

白玉蝸牛人工飼養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是營養價值較高的美食。

如何驅趕非洲大蝸牛?


首先,千萬不要因為好奇去觸摸、食用或者當寵物養,因為這種蝸牛爬行留下的黏液中也可能有病原體、寄生蟲等。

如果摸了,記得一定要洗手。

就非洲大蝸牛而言,不直接接觸或食用,一般不會感染廣州管圓線蟲,人與人之間亦不會傳染。

圖片來源網絡

其次,非洲大蝸牛喜歡潮濕的環境,因此保持院子及陽臺清潔,清理潮濕積水的角落,或直接用生石灰粉撒施,是治理非洲大蝸牛傳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黎明、黃昏、夜間或雷雨后是蝸牛活動覓食的時機,可利用其習性,用食物誘殺。

最后,如果接觸非洲大蝸牛后出現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并告知醫務人員接觸史。

看完依然毛骨悚然

記住:別吃!別碰!


別吃!別碰!多地出現這種外來生物,接觸或可傳染致命疾病,你碰過嗎?

圖文簡介

別吃!別碰!多地出現這種外來生物,接觸或可傳染致命疾病,你碰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