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4月4日,郭永懷出生于山東榮成,距今已經110多年了。今天,讓我們通過他感人的故事,緬懷這位一心為國、無私奉獻的偉大科學家。

郭永懷(1909—1968)

他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他的研究方向橫跨核彈、導彈、人造衛星三個領域,他在我國研制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的過程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

出國是為了回國

郭永懷出生于清末亂世,成長在中國近代那段屈辱落后、遭人侵略的災難時期。成長在這樣的背景下,郭永懷似乎對國家富強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他曾說:“國家貧瘠,就是做兒子的無能”。為此,他和當時大多數科學巨匠一樣,懷著強國的理想遠走國外,為未來建設新中國積聚力量。

青年時期的郭永懷

在國外度過的16年間,郭永懷將愛國的熱情轉化為學習和研究的動力。他潛心學術,碩果累累。1949年,為解決跨聲速氣體動力學的一個難題,他探索開創了一種計算簡便、實用性強的數學方法——奇異攝動理論,這一成果在許多學科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因為在跨聲速流與應用數學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郭永懷成為了馳名世界的科學家。

也是在這一年,新中國成立了,他為國家的新生而感到無比興奮。他和錢學森相約等待時機回國,然而這一想法卻受到了美國當局的阻撓。

回國后,郭永懷與錢學森在一起工作

轉眼到了1956年,在中國政府的不斷爭取下,郭永懷獲得了回國的機會。此時他已經晉升為康奈爾大學的正教授,正是成果累累的黃金時期,但國外優厚的待遇、熟悉的工作環境、同事的熱情挽留都沒有動搖他的決心。為了防止美國當局找理由阻撓,在康奈爾大學的篝火歡送會上,他把自己多年來寫成的未發表過的書稿焚之一炬,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惋惜。

多年以后,曾有人就選擇回國這一問題問過郭永懷的夫人李佩先生,李佩先生想也沒想說:“我們那個時候出國就是為了回國”。

郭永懷與其夫人李佩的結婚照

死亡面前不低頭

1956年11月,郭永懷夫婦回到了闊別15年的祖國。回國以后,出于國家需要以及錢學森的“拼命歡迎”(錢學森寫給郭永懷信中的說法),郭永懷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

在力學所工作期間,郭永懷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尖端科技人才,幫助錢學森確定了力學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和任務,為力學所的發展付出了諸多辛勞。他真正踐行了那句“出國就是為了回國”。

郭永懷(中)與青年人一起探討問題

1960年5月,郭永懷調到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任副所長,擔負起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當時研制核武器的工作地點條件極其艱苦,生存環境很惡劣,從事這項工作的人隨時都有可能面臨危險。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身為所長的郭永懷經常親力親為。因為缺少設備,郭永懷就和同事們手工制作,這種手工制作的材料極不穩定,很容易出事。一次意外,郭永懷的五位同事在制作材料的過程中不幸遇難。但失去“戰友”的悲痛和死亡的威脅沒有打倒郭永懷和他的同事們,憑借著頑強的毅力與堅定的信念,他們繼續探索前行。

1964年至1967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相繼爆炸成功。可以說,郭永懷和他的同事們用汗水甚至生命換來了我國國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我的公文包呢?

1968年,郭永懷59歲,為了主持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的發射試驗,他常年奔波于北京和基地之間。

12月5日凌晨,在基地待了兩個多月的郭永懷,帶著重要的試驗數據,連夜搭乘飛機返回北京。然而,在抵達北京距離地面400多米的時候,飛機卻突然失去平衡,數秒后墜地起火,郭永懷遇難了。

郭永懷遇難時佩戴的手表這個表的時間永遠定格在了凌晨3點03分

后來,據機上唯一的幸存者說,在飛機即將墜落的數秒間,他聽到郭永懷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公文包呢?”人們找到郭永懷的遺體時,他和警衛員緊緊地抱在一起,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用自己的身體將寶貴資料完好無損地護在胸前。正是依據這份郭永懷與警衛員用生命保護的重要資料,在他們犧牲后的第22天,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爆成功。

郭永懷的一生是一心為國、無私奉獻的一生。回國以后,他為建設我國現代化國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學家。

郭永懷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現存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70年4月,由郭永懷參與設計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成功發射。

    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將一顆小行星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以紀念他在人類科研事業中所做出的貢獻。每當人們仰望星空,他就像一枚永恒的勛章,激勵著人們向前進。


航天大家|郭永懷:星空中永恒的勛章

圖文簡介

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讓我們通過郭永懷感人的故事,緬懷這位一心為國、無私奉獻的偉大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