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嬰兒輔食用普通食用油即可。

2、含脂肪食物普遍可以檢出塑化劑,只要方法夠靈敏。

3、本次檢出值健康風險很小,但應當回溯生產流程,排查隱患。

4、想給孩子最好的,就得多讀書、讀好書,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15日,一份網傳文件顯示,法國核桃油品牌“拉杜藍喬(La Tourangelle)”的國內進口商對所有批次產品檢測,發現均存在“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殘留,要求各渠道代理商從15日起緊急下架所有產品。(注:該品牌有多種小眾食用油)

16日,媒體向該公司工作人員求證,對方證實網傳文件屬實,公司目前正緊急調查中。

在母嬰圈,該品牌是個網紅,很多網絡大V、代購、微商和年輕媽媽們強烈推薦。

產品的價格也十分高昂,一小瓶動輒上百。

消息一出,網上媽媽們一片哀嚎、怒罵、自責、焦慮。

媽媽們最不滿的是“精挑細選、研究了半天”就是想“給孩子最好的”,結果卻這樣,實在讓人接受不了。

其實,看到這樣的輿情洶涌,銷售商說不準非常的滿意呢!

為什么呢?這么魔幻嗎?

因為,本次事件的本質是代理商被法國品牌方剝奪了代理資質,雙方談崩,于是采取了玉石俱焚的策略。

反正你讓我難受,我也不讓你好過。

要不然也不大可能對所有批次全部檢測塑化劑(沒有國家限量標準)。

當然,這可能只是一種“陰謀論”的推論。

我知道媽媽們最關心的是,產品到底有沒有問題,至于誰和誰打架,誰是誰非,關我屁事。

塑化劑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只要檢測方法足夠靈敏,幾乎所有的加工食品中都能檢出它。

即使是“最好、最安全”的母乳也可以檢出塑化劑,因為人體可以從飲食、呼吸、皮膚接觸等多個渠道攝入塑化劑。

塑化劑最容易存在于含油脂的食品,所以該產品“檢出”塑化劑一點都不奇怪,各種食用油應該都是能檢出微量塑化劑的。

關鍵還是要看塑化劑有多少量,原衛生部551號文件規定了食品中三種典型塑化劑的臨時管理限值,包括DEHP、DINP和DBP。

這個值不是限量標準,不能作為執法依據,只能作為風險排查的線索。

根據本次事件的數據披露,有產品的DEHP含量為1.17、1.86毫克/公斤。

聲明中可以看到,生產商認為該程度的殘留是無害的。

我認為這說法很可能是對的,主要是嬰兒吃這個油的量太少。

如果按國際上比較保守的“容許攝入量”來計算,每天每公斤體重能容許攝入0.02毫克,不會導致任何不良反應。

添加輔食的嬰幼兒按8公斤測算(6月齡),每天容許攝入0.16毫克。

以看到的最高值(1.86)計算,相當于孩子每天吃85毫升油,顯然不可能,實際都是幾滴幾滴的用,因此風險是很小的。

當然,既然超了臨時管理值,就得回溯生產流程,看塑化劑是從哪里進來的,經銷商下架召回也沒毛病。

媽媽們如果選擇接著給孩子吃,科學道理上是沒問題的,如果不放心,自己吃或扔掉也可以。

不過如果想維權,海淘、微商的可能夠嗆了吧。

如果塑化劑的問題是虛驚一場或小題大做,這個油真的就好嗎?

對于媽媽們來說,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最貴的就是最好嗎?

有不少媽媽是做了很多“功課”,看了很多“測評”,聽了很多人的推薦才“千挑萬選”的它,難道錯了嗎?

總的來說,孕、產、嬰、童類產品是智商稅重災區,很多媽媽的“選擇”其實是毫無意義的儀式感和心理安慰。

我花錢了,我努力了,我付出了,我能有什么錯?說得好像很有道理。

然而,很多媽媽對基本的食品安全、營養知識都不了解,就開始“看攻略”、“做研究”,不知道研究個啥,也不知道能研究出個啥。

很多媽媽把“被營銷文案洗腦”,說成“研究”、“學習”,這一本正經的樣子真讓人無語。

你上學那會兒有這么努力鉆研就好了哦。

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如此執著賣力,孩子會感謝你嗎?對孩子真的好嗎?

花冤枉錢都是小事,說不定哪天就會“以愛之名害孩子”,知道嗎?

你到底該相信誰,到底該從哪兒獲得靠譜的飲食信息?

要么看靠譜的資料,要么問靠譜的人。

靠譜的資料主要是學校教材、科學文獻,不要以為會百度就知道了一切。

你要覺得難,可以找靠譜的人要答案。

靠譜的人并不好識別,也沒有誰能保證永遠正確,但如果你能從2-3個專業人士那里獲得交叉驗證,出錯概率遠遠小于你自己“研究攻略”。

今年早些時候,恰好有網友在微博問到了這個產品,其宣傳文案天花亂墜、吹上天。

當時我就說是智商稅,不知道我的回復有沒有幫到他,也不知道之后的各種營銷陷阱他能不能逃脫。

好了,關于這個事件,我能幫到大家的,也就這么多了。

祝孩子們健康成長,也希望粑粑麻麻們長點心,不要自己被割了韭菜,還培養出新一代的韭菜

記住,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啊。

“拉杜藍喬”窩里斗,為何把中國媽媽架火上烤?!

圖文簡介

在母嬰圈,該品牌是個網紅,很多網絡大V、代購、微商和年輕媽媽們強烈推薦。產品的價格也十分高昂,一小瓶動輒上百。消息一出,網上媽媽們一片哀嚎、怒罵、自責、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