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1848 篇文章
通常早產兒是出現行為問題的高發人群,他們常常會做一些讓大人啼笑皆非,或常常惹得家長抬起手,瞪著眼說“你再做一遍試試看看”“你再不聽話就把你扔到垃圾桶里”(當然這屬于哪種垃圾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相信大家都知道,行為的改變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絕不會一蹴而就。行為的形成并非一天兩天,若要改變需要花費成倍成倍的努力和耐心,因為改變行為并不是這么容易,甚至是孩子行為已經變成了習慣,這會使得行為塑造困難重重。 在臨床上常看到的是,家長往往會因為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到改變或是成效,在執行了一段時間的行為塑造后就放棄,故在執行行為塑造時,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與陪伴的時間,當孩子的行為有了一點點小小的進步時,就需要給予增加,讓孩子知道他的改變,爸爸媽媽都是有注意到的,這會讓孩子更容易出現目標行為;在塑造行為時要有明確的界線與紀律,要讓孩子知道家長的原則與底限在哪里,是不允許耍賴或是被挑戰的。久而久之,孩子會知道家長是相當有原則的,行為塑造執行的成效也會事半功倍;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家長可暫時退出情緒環境,因為當孩子犯錯時,不僅孩子有情緒,家長也常常有很大的情緒,在有情緒的情境下,家長往往很難客觀的處理事情,所以在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建議家長要先處理自己情緒,然后再處理孩子的行為,尤其不能假借塑造孩子行為的由頭將孩子作為自己不良情緒的出氣口。 常常有孩子會說,爸爸媽媽常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這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禁止與懲罰,容易造成孩子的挫折感,對于孩子來說,失敗并不是一個好的經驗,讓孩子可以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正向的增強,同時可以記得成功的經驗,加以復制,甚至在不同的事物上創造新的成功模式。部分早產的孩子,因受限于生理或是能力發展的影響,在日常生活或是學習,甚至是人際交友上所遇到的挫折會比一般孩子來得多,因此家長更需要多利用鼓勵或是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正向的增強。 下面我們來講講90%的家長在心平氣合之時首先愿意選擇的正性強化的物件,比較多見的是以下幾種: 1、比如包含了點心、玩具等孩子毫無抵抗力的東西,我們又稱初級或自然增強物。 2、其次會有包括了錢、點數(可換獎勵)的物品。 3、再次還有社會性獎勵物,包括口頭上的獎勵、贊美、權力或榮譽。 自然增強物就是孩子可以從想達成的這個目標活動中獲得增強。比如以看書為例,本來孩子需要利用獎勵來增強讀書的行為,但是后來孩子發現書中其實有很多好玩的知識,通過讀書可以獲得很多樂趣,于是讀書就成了自然增強物。 那么會有家長問,他們常常擔心,若給了孩子太多的獎勵,孩子會不會什么事情都要談條件,例如:寫完功課要看電視,或是考一百分可以得到什么獎品,所以在給獎勵增強時,家長擔心常此久往會培養一個愛談條件的孩子。其實這當中家長往往犯了兩個錯誤: 1.沒有事前約定 2.是掌握主動權 所以給獎勵是有技巧的,比如以下這幾點就相當重要: 1、改變動機 對于孩子來說,具有改變的動機相當重要,改變的動機取決于增強物的強度,所以決定增強物時,增強物一定要能夠吸引孩子。 2、增強物的強度 在給予增強物的同時,雖然需要考慮到增強物能夠吸引孩子,但是絕不適合一次給予太多,這樣會讓孩子飽足,導致之后給予的增強物需要越來越多,或是強度越來越強。 3、增強物給予的時間 若孩子如果年紀還小,給予增強物的時間就需特別注意,需在目標行為出現后立即給予,這樣才可以讓孩子將目標行為與增強物做連接,知道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了解出現了家長希望的行為時,就可以得到獎勵。 4、家長的堅持與耐心 這一點相當難,所以最好從家中開始執行,這樣不但可以使家長容易掌控情境及可能產生的影響,也可減低塑造孩子行為的困難度。 5、逐步漸進 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設定合理且可達成的目標,絕不能讓孩子覺得目標遙不可及,那索性也就不要努力了。而是設定一個孩子掂掂腳能達到的目標,并逐漸地增強目標難度,使孩子的行為漸漸地達到最后家長預期的目標。 相信當家長掌握以上這些原則時,除了可以幫助孩子在行為上有所改變,也可以讓自己在執行獎勵或是懲罰的更具有原則,以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行為與習慣。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 陳菲 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