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1824 篇文章
這位粉絲,做了許多檢查,但對待高血壓,并沒有抓住重點。 我們常說的高血壓,一般指的是原發性高血壓,就是沒有明確病因,而是因為遺傳以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導致的高血壓。 其實,還有一種高血壓,是因為某一種疾病引起。比如慢性腎炎可以引起高血壓,稱腎(實質)性高血壓;腎動脈狹窄可以引起腎血管性高血壓;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嗜鉻細胞瘤等腎上腺疾病也可以引起高血壓。這些因為某些疾病而導致的高血壓稱繼發性高血壓。 繼發性高血壓發病更早,血壓更高,更難控制。 這位粉絲的血壓超過200/120mmHg,應該首先篩查是否是繼發性高血壓。 他做了一些檢查,初步排除了腎性高血壓的可能,應做高血壓三項、電解質、血尿兒茶酚胺、腎上腺薄層CT等檢查,進一步排查是否有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等腎上腺問題。 也就是高血壓導致了什么結局(并發癥)? 久不控制的高血壓,會導致心、腦、腎并發癥。 高血壓的危害,主要是損傷血管內膜,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如果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就導致冠心病;如果發生在腦動脈,就導致腦血管病;如果發生在腎小球和腎動脈,就導致高血壓性腎臟病和腎動脈狹窄。 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檢查,最簡便的是做血管超聲,最準確可靠的是做血管造影,包括CT血管造影和介入血管造影。 普通的腦CT、腦核磁是發現不了動脈粥樣硬化的,或者說,等發現問題時,腦梗、腦出血等結局已經發生了。 2015年,美國發表了一項重大的高血壓研究——SPRINT研究,研究發現,與收縮壓<140 mmHg相比,將收縮壓控制到<120 mmHg可以使心血管事件減少30%,使全因死亡率降低25%。 2015年,各國指南都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作為降壓目標。也就是說,強化控制血壓,將收縮壓控制在120mmHg以下,比一般達標,將血壓控制在140mmHg以下,能夠更多的獲益。這項研究太有意義了,直接推動了美國將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修訂為130/80mmHg。 我國最新發布的高血壓指南將血壓的控制目標定為140/90mmHg以下,130/80mmHg更好!為了避免并發癥的發生,血壓一定要控制,而且一定要控制達標,更嚴格的控制可能更多獲益。降壓治療包括非藥物措施和藥物措施,非藥物措施已經是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控制、減重、運動等。 這位粉絲通過徹底改變生活方式,已經使血壓得到明顯的改善,應該說,這位粉絲的做法值得贊賞。但是,他通過徹底的改善生活方式,并沒有將血壓控制達標,根據指南,他應該啟動藥物治療了。其實,他剛發現高血壓時,血壓就已經是3級高血壓了。根據指南,他當時就應該用藥。 對所有的高血壓患者而言,飲食控制也好、運動也好、藥物也好,都只是措施。無論采取什么措施,把血壓控制達標才是硬道理。血壓一定要控制,而且還要控制達標,否則,并發癥難以避免。
作者:天津市泰達醫院
腎內科 李青 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