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1775 篇文章


佳佳是個32周的早產兒,出生以后在新生兒NICU住院了一個月,今天護士阿姨通知佳佳爸爸媽媽說,寶寶可以出院了。家長可高興壞了,這么多天的焦急等待終于等到寶寶出院了,但是又有點擔心,怕自己照護不周,寶寶二進宮再住院可怎么辦呀?

 

640.webp (15).jpg


是的,據醫學家統計,早產兒出院后第一年內的再住院率在22至52%。這其中主要包括:早產兒分娩時的風險水平,父母的養育意識和照護能力以及社會因素。近年來,由于對產婦的越來越重視和嬰兒健康技術的發展,顯著提高了早產兒的生存率,但降低早產兒死亡率的同時必然會導致再入院發病率的增加。

 

早產兒本身的風險因素

通過專業的評估工具可以發現高風險再入院的早產兒。從NICU出院回家后2周是發生早產兒出院后再住院的最高發時間段。出院后3個月內約30%的早產兒由于各種健康問題發生再住院。因此各位爸爸媽媽需要在早產寶寶出院后3個月對寶寶尤其關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申請產假至寶寶出院后3個月。


與父母相關的風險因素

目前雖然由于父母和社會問題而造成早產兒重新入院的比例相對比較少,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與父母相關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母親孕期吸煙、父母缺乏知識和照護技能、對于嬰兒的醫療狀況缺少相應的支持護理系統。從社會因素上來說,父母對嬰兒養育的不利因素包括:國內條件、低社會經濟地位、青少年育兒、無法獲取社交來源和專業支持、在養育子女的角色中明顯感覺壓力和焦慮、甚至抑郁。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嬰兒出院后的健康問題,并最終重新入院。


醫療健康系統相關的風險因素

早產兒出院的重要標準包括

(1)健康狀況穩定;

(2)父母可以有能力進行早產兒照護;

(3)在情感上已做好了為人父母的準備;

(4)為嬰兒提供持續的家庭護理服務;

(5)父母有足夠的收入來源和社會支持。


早產兒的早期出院有時是可以降低醫院成本,提供更高效的病床周轉,避免醫院交叉感染風險,縮短父母與嬰兒分離的時間,但早期出院也可能意味著嬰兒有未解決的健康問題和早產兒的父母沒有時間獲得在家照顧嬰兒的足夠的嬰兒知識,技能和資源。這些原因也可能導致早產兒出院后的再入院。

 

目前研究顯示,造成早產兒出院后再入院的常見疾病包括肺炎,急性細支氣管炎,呼吸暫停,尿路感染,敗血癥,腦膜炎,腹瀉病和缺鐵性貧血等。有一部分早產兒出院后再入院是由于需要治療腹股溝疝修補術,視網膜病變等,這些往往是由于早產等引起的,較難預防。但是,早產兒器官功能的嬌嫩、免疫系統的不成熟和照護者對早產兒護理知識的缺乏也可以造成早產兒肺炎,急性細支氣管炎,脫水和高膽紅素血癥等的發生。對于這部分評估高風險的早產兒,在出院前可以建議父母:保護嬰兒感染、讓嬰兒遠離吸煙區、注意喂養、鼓勵父母進行母乳喂養、奶瓶喂養時嬰兒應處于半抬高的側臥位,并使用特殊的奶嘴,從而降低這些疾病的產生,降低再入院的發生率。

 

早產兒出院時應由專業醫護人員進行評估,推遲中度和高度早產兒的出院時間,同時加強父母的照護教育;可以通過電話咨詢,頻繁觀察和家庭護理支持幫助預防和減少早產兒出院后再入院的發生率;給予早產兒父母更全面的關懷和出院前后的支持是減少早產兒出院后再入院的關鍵環節。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

陳菲 主治醫師



早產兒出院后的再入院問題

圖文簡介

佳佳是個32周的早產兒,出生以后在新生兒NICU住院了一個月,今天護士阿姨通知佳佳爸爸媽媽說,寶寶可以出院了。家長可高興壞了,這么多天的焦急等待終于等到寶寶出院了,但是又有點擔心,怕自己照護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