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以來
北京天氣忽冷忽熱
大家是否也是在羽絨服和小短袖之間來回切換
每天為穿什么而糾結呢?
最近,小編發現有這么一件“衣服”,
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溫度變化問題,
想不想擁有一件?
400℃的溫差又如何?
這件衣服其實是穿在飛船身上的“保溫衣”,有了它,對抗400℃的溫差都不是事。
飛船在軌飛行的過程中,受到日照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會遭遇巨大的外部溫差變化,由于飛船軌道艙和推進艙的外殼均為金屬材料,這種金屬材料的導熱性能是非常好的,如果直接裸露在外的話,其殼溫會隨著環境溫度的改變在-200~200℃之間劇烈變化,簡直是冰火兩重天。
正在受日光照射的神舟飛船
如果不采取措施,飛船內部溫度也會隨著殼溫的改變發生變化。我們知道飛船里面裝有各種實驗儀器和設備,如果是載人飛船,還必須考慮有執行任務的航天員在艙內,這種溫度的改變,顯然不是他們所能夠承受的。
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中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研工作者給飛船穿上了“保溫衣”,“保溫衣”由多層隔熱材料制成。材料的導熱性能可以用當量導熱系數來表征,比如,建筑中常用的保溫磚的當量導熱系數一般為0.2~1.2W/(m·℃)。理論上,當量導熱系數越低,材料的隔熱效果越好。多層隔熱材料的當量導熱系數能達到10-5W/(m·℃)的量級,也就是說,穿上這件“保溫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飛船與外部環境的熱傳遞了。
科研人員正在為航天器的后蓋和隔熱板上縫合隔熱材料
怎么樣,這件“衣服”是不是很誘人,如果能夠擁有一件這樣材質的衣服,溫度從此就不能限制我們的腳步了,想要去夏威夷,還是南北極,穿上它說走就走。
太空版“金縷衣”?
“保溫衣”由多層隔熱材料制成,正如材料的名稱一樣,這種材料是由多層反射屏和間隔層疊合在一起的組合材料。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多層隔熱材料的組成材料中居然有金、銀和絲綢。
多層隔熱材料的反射屏一般采用雙面鍍鋁、銀或金的聚酰亞胺薄膜或滌綸薄膜,其表面輻射率一般為0.02~0.04(表面輻射率是指物體表面輻射熱量能力的系數,其值在0和1之間,其值越小,表明該表面輻射熱量的能力越低)。間隔材料多用質地疏松的纖維紙或織物(絲綢、尼龍紗、滌綸紗等)制成。這件“保溫衣”由這么多名貴的材料制成,真是堪比金縷衣了。此外,多層隔熱材料的層數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各層之間為真空,其隔熱效果與隔熱屏的層數及表面輻射率有關,隔熱屏層數越多,表面輻射率越低,其隔熱效果越好。
多層隔熱材料組成結構示意圖
小編曾經以為唐詩中描寫的金縷衣只存在于歷史和電視劇中,沒想到飛船的這件“保溫衣”也堪比金縷衣,不難想象,這件“保溫衣”一定價值不菲。
原來是個高定的暖水瓶!
“保溫衣”的組成材料是不是有點高大上,但它的隔熱原理可是很接地氣呢,竟和暖水瓶一樣?!多層隔熱材料和暖水瓶都利用了真空隔熱保溫的原理。
以暖水瓶為例,暖瓶為兩層結構,反射屏為鍍銀的玻璃,中間抽成了真空。而如果暖水瓶不能保溫,其原因大都是因為瓶底封閉的抽氣孔破了,玻璃夾層中進入了空氣。同樣的,對多層隔熱材料來說,真空也是它具有隔熱效果的必要條件之一。不一樣的是,暖水瓶的抽氣孔易碎,因而要注意保存。多層隔熱材料卻沒有這么脆弱,科研工作者還故意在多層隔熱材料上打上很多小孔,這又是為了什么呢?
其實這是因為,太空中為真空環境,飛船在軌運行中由于受到壓強的作用,多層隔熱材料內部的空氣就會自動擴散到太空中,其內部自然也就形成真空了,這樣是比較經濟、安全的選擇。
太空中為真空環境
給飛船穿上“保溫衣”后,飛船內部溫度就不會遭遇冰火兩重天的變化了,但“保溫衣”在杜絕飛船外部溫度影響的同時,也使得飛船內部多余的熱量無法通過艙壁散發出去,這是很大的安全隱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研工作者們為飛船配備了“專用空調”,在航天器熱控制領域,空調系統的專業名稱是主動流體回路系統。
在軌飛行的神舟飛船
飛船的流體回路由外循環回路和內循環回路兩部分組成,通過內外循環回路的連續工作,就能使艙內外吸收和散熱達到平衡,滿足航天員、儀器設備與結構部件對溫度的要求。
“保溫衣”和“空調”協同工作,飛船的保溫和散熱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飛船可以放心地開始飛天之旅了,如此,才算完美!
怎么樣,這件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溫度變化問題的“衣服”有吸引到你嗎?如果有這種材質的衣服,有沒有想迫不及待擁有的沖動呢?希望科研工作者們能早日研發出來,小編已經望眼欲穿啦!
參考文獻/《中國載人航天科普叢書·巡天神舟》
文/賈冰玉
編輯/楊斯爽、賈冰玉
審校/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