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許都有同感,廣西2016年底和2017年的一二月份實在“不太冷”,許多人反映,“今年都沒機會穿上羽絨衣”或者“羽絨衣剛穿上就變暖了”,甚至還有人說“今年秋褲都沒上過身”——嗯,各位這些感覺近日得到了廣西氣象臺的正式證實:廣西出現30年來最暖冬季,2016/2017年廣西冬季偏暖已成定局。

  據廣西氣候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6/2017年廣西冬季(從2016年12月到2017年2月,3個月份數據)平均氣溫高達14.6℃,比常年同期偏高2.1℃,偏高程度居1961年來的第二位。就首府南寧而言,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平均氣溫基本都在10℃左右,最低溫也不過八九攝氏度,這氣溫在30年來也是偏高。

  怎樣才算是“暖冬”?廣西氣侯中心首席氣候分析師告訴記者,在氣象學上,冬季冷暖現象可分為暖冬、冷冬和正常冬季三類,具體分類:某年某一區域整個冬季(氣象學上定義的我國范圍內的冬季為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氣溫高于常年值(常年值一般取近30年平均數據)0.5℃時,稱該年該區域為暖冬,比常年值低0.5℃或以上則為冷冬。其余為正常冬季。

  暖冬的形成比較復雜,有多種因素。行內比較公允的說法認為,能引起地球氣候變化的因素是宇宙空間的各種自然波動和人類活動。人類活動因素細分則包括溫室氣體和硫化物氣溶膠的排放、土地利用、植被減少、環境污染等,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明顯增加,這主要來源于化石能源燃燒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和畜牧業、廢棄物處理等。目前,全球氣候變暖從而造成暖冬現象,已經是毫無爭議的事實,人類活動是導致氣候變暖從而形成暖冬的主要原因。

  那么這次廣西的暖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廣西氣候中心分析認為,2017年1至2月,整個東亞大陸上空為異常強的高壓脊控制,在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地區無冷空氣堆積的環流條件,致使今年冷空氣強度比常年偏弱。2017年1月至2月,廣西全區日平均氣溫穩定,僅有兩天低于10℃,2月13~22日平均最高氣溫甚至達到20.8~26.5℃。冬季的氣溫持續偏高,各地紛紛呈現早早入春模式,氣候變暖,12月至2月各地百花都陸續零散開放,反倒形不成集中開花的盛期,這也是暖冬的一個特征。

  當然,暖冬也有好處,有醫學研究表明,在冬季老年人的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和心臟病這三類疾病“越冷越容易發生”,因此暖冬可以減少老年人疾病的發作率和死亡人數。

  但暖冬也有不少弊端,由于冬季的氣溫偏高,可使得各種病菌、病毒活躍,會導致人類呼吸道疾病大大增加。暖冬也會影響鳥類遷徙,使鳥類判斷錯誤。暖冬還影響某些動物的冬眠,令它們的生物鐘混亂。暖冬也為病蟲害生長保持了溫暖的環境,這將會直接影響到春季的農作物生長。總而言之,專家認為該冷時就要冷,該暖時就暖最好。


剛過去那個冬天,你穿秋褲了嗎?

圖文簡介

廣西出現30年來最暖冬季,2016/2017年廣西冬季偏暖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