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損失原因。據研究,氮肥面施時氮素損失率為16%~51%,氮肥深施時損失率為7%~37%,其氮素損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1.揮發。經測定,氮肥損失的60%是因揮發造成的。在堿性土壤或石灰性土壤表面施用銨鹽,通過復雜分解反應,會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

  2.淋溶。氮肥施入土壤中,在灌溉或自然降雨的作用下,會帶來淋溶損失,其淋溶損失程度一般在3.4%~25.4%,雨季期間,幾乎要損失50%。

  3.反硝化。在稻田及漬水土壤中,由反硝化作用造成氮素損失,一般要占所施氮肥的20.6%~28.1%,尤其是在土壤干濕交替變化的情況下,氮素損失將會更加嚴重。

  二、采用對策。為了減輕損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種植戶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抑制反硝化。生產上研制出的一種反硝化作用抑制劑,可使氮素化肥不易流失,這類抑制劑有硫脲、雙氰銨、二氮四氯六甲吡啶等。反硝化抑制劑可與顆粒狀銨態氮混合施用,或作為銨態氮的包衣施入土壤,可提高氮肥有效利用率30%左右。

  2.加氮肥增效劑。增效劑主要作用原理是通過抑制由銨、尿素向硝酸轉化的進程,從而減少氮素的損失,如尿素增效劑,也稱脲酶抑制劑,它能抑制土壤中脲酶的活性,使氮素利用率由35%~40%,提高到50%以上,肥效期由45~50天,延長到90天以上,起到前期不過量、后期不脫肥的作用。

  3.異肥相配。近年來新生產的化肥草酸銨,顆粒大小不等,大顆粒溶解速度慢,小顆粒水溶速度快,選用不同顆粒的草酸銨施入田內,就可起到氮素逐步釋放的作用。配合使用不同溶解度的氮肥,如尿素和硫酸銨(速溶性)與異丁基雙尿素(緩溶性)混合,也可人為地調節氮肥的溶解速度。

  4.控制根圈。植物根圈附近,微生物活動旺盛。有的對作物生長有利,有的卻與作物爭氮。總的來說,適當控制根圈是利大于弊。如根外追肥或在土壤中施用某種化合物,改變根系分泌物的化學性質,均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


稻田氮肥損失的原因與對策

圖文簡介

據研究,氮肥面施時氮素損失率為16%~51%,氮肥深施時損失率為7%~37%,其氮素損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