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又名赤參、山參、南丹參、紫丹參、紅根等,具有祛瘀止痛、活血調經、清心除煩等功效,全國年銷量400萬公斤左右,為常用大宗中藥材。隨著丹參中成藥的研究開發,用途進一步擴大,用量逐年增多,市場前景看好。

  丹參主產于安徽、山西、河北、廣東、廣西、四川、江西、河南、陜西、山東、浙江、福建、遼寧等省區,當前正值繁殖季節,特將其蘆頭繁殖方法介紹如下。

  一、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較高,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灌良好的砂質壤土,每667平方米(畝)施入圈肥或土雜肥2500~3000公斤,均勻撒于地內,深耕35~40厘米,耙細整平,起成寬100厘米、長視地域而定、高130厘米的畦,并在四周開好深溝,以利排水。

  二、繁殖方法。

  在春季2~3月或晚秋(11月)收挖丹參時,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其粗根切下供藥用,將徑粗0.6~1厘米的細根連同根莖上的蘆頭切下作種栽培(蘆頭大者可分為3~4株,小者分為1~2株或不分),按行株距23厘米×25厘米挖穴,穴深57厘米,穴底施入適量的糞肥或土雜肥作基肥,與底土拌勻,然后每穴直立栽入蘆頭1株(蘆頭朝上,不能倒栽,否則不發芽),覆蓋細土2~3厘米(土層不宜過厚,否則難以出苗),稍加壓實,適當澆水,保持濕潤,促其成活。

  三、移栽方法。

  丹參蘆頭繁殖,經70天左右的培育,苗高6~9厘米時就可移栽,可春栽,也可秋栽。春栽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進行,秋栽于10月下旬為宜。種苗移栽宜早不宜遲,早移栽,早生根,早返青。移栽時,在育苗地內澆水,然后用小鋤頭輕輕挖起,不可用手拔,以防傷損根系,影響成活率。栽種時,在整好的畦面上按株行距33厘米×23厘米挖穴,穴深視根的長度而定。穴底施入適量糞肥作基肥,與穴土拌勻后,每穴栽入種苗1株,栽后澆透定根水。


丹參蘆頭繁殖方法

圖文簡介

丹參主產于安徽、山西、河北、廣東、廣西、四川、江西、河南、陜西、山東、浙江、福建、遼寧等省區,當前正值繁殖季節,特將其蘆頭繁殖方法介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