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又名赤參、山參、紫丹參、南丹參、紅根等,具有祛瘀止痛、活血調經等功效,全國年銷量400萬公斤左右,為常用大宗中藥材。現將其采收加工方法介紹如下。

  一、采收。

  丹參主產于安徽、山西、廣東、廣西、河北、四川、江蘇、河南、陜西、山東、浙江、福建、遼寧等地,自11月上旬至次年2月上旬均可陸續采收。采收過早或過遲,均影響品質和產量,過早采收,根條不充實,也不容易干燥;過早采收,則根條重新發芽,消耗養分,質量差。采收宜選擇在晴天、土壤半干半濕時進行。此時根條與土壤易分開,采挖省工省時。丹參根條要入土33厘米以上,而且很容易脆斷,采挖時應先把四周的泥土刨松鏟出,然后將根條挖起。挖起的根條,先放在地內曝曬,至其失去部分水分時,再用手輕輕除去根條上附著的泥土(不能用水洗,因洗時根條容易折斷,且深紅色的表皮色素容易被洗去,影響品質),運回加工。

  二、加工。

  運回的丹參,置于通風屋檐下堆放,或捆成小束,掛在通風處,晾至五六成干(根條變軟時),用左手握住主根,右手將分散的根條握成一束,堆放一處,2~3天后再攤開,晾曬至全干。干燥時,上端老根較難干透,須用刀子切開檢查,若不干透,需要繼續晾曬,以免霉壞變質。根條全部干燥后,用火燒出粗根上的須根,整齊地置于竹簍內,輕輕搖動,除去根條上附著的泥灰及未燒掉的須根,即為光澤成枝的丹參成品。

  優質丹參成品要求根條粗長,分枝錯綜,無須根,外皮呈紅色,皺面有順紋,折斷面呈棕紅色,無纖維、呈粉性,有香氣、味甘。

 


丹參采收與加工方法

圖文簡介

丹參,又名赤參、山參、紫丹參、南丹參、紅根等,具有祛瘀止痛、活血調經等功效,全國年銷量400萬公斤左右,為常用大宗中藥材。現將其采收加工方法介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