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快遞、共享單車、移動支付……
科技成果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這只是極小的一部分成果。
2015年我國1.5萬億的科研投入,位居全球第二,卻大多數都沒有轉化成生產力。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困擾各國的難題。面對這個難題,中國科學院發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金正式啟動,形成近200億基金的總規模,堪稱一個大手筆。
但科技成果轉化,只需要資金推動就可以嗎?在這種局面下,科學家又該怎么做,才能把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提上去?
習大大曾說過:“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痹赟ELF講壇上,中科院光機所副研究員、中科創星創始人米磊也說出了關鍵:“我鼓勵科學家自主創業?!?/p>
科學不是“無用科學”
米磊強調科學的實用性,他表示現代科學不是古希臘的“無用科學”,而是能夠造福人類的科學技術。而科學家,就是創造技術,并用它造福人類的人。
那么為什么應該鼓勵科學家創業?米磊認為是“三個需要”。
國家需要
2015年我國科研經費投入1.5萬億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二。但國家已經在科研上投入了這么多的經費,卻有絕大多數的科技成果都沒有轉化成生產力。
米磊表示,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中國的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產業化率提上去。這要落到科學家身上。科學家是一個國家的精英,國家的精英就是要為祖國來解決問題。所以,米磊認為科技創業是未來三十年中國發展的主旋律,并引用習大大的話:“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科研需要
米磊指出,鼓勵科學家創業也是科研的需要,因為科學研究非常燒錢。中國近年科研經費大幅度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GDP的大幅增長,所以科研經費水漲船高。如果非洲的國家像中國一樣養這么多的科學家,來從事一些重要的科學研究,是非常困難的。全球最頂尖的高校如斯坦福、MIT也都在鼓勵科學家創業。
科學家也需要
米磊以自身為例,講了一個故事。
他過去因為自己的孩子打針扎了四針而感到心疼痛苦。于是米磊用光學影像技術研發出了血管成像儀,最開始就是解決了自己孩子扎針的問題,但是沒想到還能解決其他很多病人扎針的痛苦。尤其是在2015年埃博拉病毒的時候,還有兩臺儀器被第三軍醫大學帶去抗擊埃博拉病毒。這讓他很自豪。
米磊的公司現在每年的銷售額已經達到兩千多萬,還有50%出口到發達國家。他說:“這就讓我自身感受到,作為一個科研人員,其實我過去寫文章得到的成就感,遠遠不如我把我真正的理論變成實際的成果,然后造福我身邊的大眾帶來的成就感更大。”
科學家憑什么不能創業?
科學家不是“清貧”的代名詞,科技該讓每個人都生活得更好,這也包括科學家本人。
米磊直言,創業也是科學家的一個人生選擇,人可以有各種選擇,做什么選擇都是他自愿的。從聯想到華為到中興,包括現在我們的科大訊飛,很多的企業家都是從高校、研究所走出來的。
先創帶后創
當然,并不是所有科學家都適合自己出來創業,像柳傳志、任正非等很多的科學家,他們更適合當首席科學家,然后由企業家來做成果轉化。
這就必須要鼓勵一小部分科學家先走出象牙塔,創辦科技企業。等環境成熟之后,企業眾多,科學家的選擇也將更加自由,不再需要“身兼雙職”。
創業也需要環境,一個良性創業生態是必須的。米磊指出,我們的目標是圍繞一個硬科技的創業的雨林生態來搭建,就像圍繞中科院搭建北京、上海、合肥的科創中心一樣,這都是一系列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生態體系的問題。
通過科學家創業來實現科技創新,孵化更多的企業,助推中國重返世界之巔,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是米磊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