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7點30分,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神舟十一號發射升空。景海鵬和陳冬兩名航天員將在軌工作、生活33天。


  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實在是很快,各種衛星、飛船、空間站、探測器一個接一個得上天,似乎隔三差五就有好消息傳出。漸漸地,大家對于航天這件事兒,似乎有些習慣了。當然,神舟十一號的發射還是收獲了相當多的關注,但有些知名度稍差的項目大家就沒有那么關注了。常常是,我們興高采烈得對大家說,我們今天成功發射了……,大家的反應是這樣的。

  或者干脆就是這樣的。

  對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航天新聞漸漸遇冷這件事,我們也是理解的,好消息聽得多了,審美疲勞很正常。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們航天事業的進步嘛。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可能會越來越習慣于聽到中國的科技成果領先世界。然而早在六百多年前,第一個中國航天人,就跨出了探索太空的第一步。他的名字叫萬戶。

你認識Wan Hoo么?
  萬戶是個生活在明朝的中國人,但他的故事反而是被外國人講述給大家知道的。
  1945年,美國火箭學家Herbert S。 Zin,在他的《Rockets and Jets》一書中記述說,一位快要活到15世紀的叫“Wan Hoo”的中國人,自制兩個大風箏,安裝在一把椅子的兩邊,并把買來的47支最大的火箭綁在椅子背后,自己坐在椅子上,然后命仆人按口令點燃火箭,火箭隨即發出轟鳴,噴出火焰。實驗家Wan Hoo在火焰和煙霧中消失了。首次進行的火箭飛行嘗試沒有成功。
  這位美國火箭學家把Wan Hoo評價為“試圖利用火箭作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
  蘇聯兩位火箭學家費奧多西耶夫和西亞列夫也在他們的《火箭技術導論》中,說中國人不僅是火箭的發明者,而且也是“首先企圖利用固體燃料火箭將人載到空中去的幻想者”。
  英國火箭專家W·麥克斯韋爾說“Wan Hoo的事跡是早期火箭史中一件有趣的重大事件”。

  德國火箭學家威利·李在他1958年出版的一本書中也說到,在公元1500年左右,Wan Hoo在“發明并試驗一種火箭飛行器時,頗為壯觀地自我犧牲了”。
  這些火箭學家不僅在著作中把萬戶飛天的故事流傳下來,還為他起了這樣一個可愛的英文名字,Wan Hoo(部分稱其為Wan Hu),念出來就像是一聲歡呼。
  沒錯,他坐在一大推自制“二踢腳”上想要遨游天際,可誰又能說他不是個勇敢而浪漫的人呢?今天的我們知道這樣注定不會成功,可在萬戶的時代,“大炮仗和竹椅子不能把人送上天”這件事,還遠沒有成為常識啊!
月亮上的萬戶,也許并不叫萬戶
  20世紀70年代,國際天文聯合會將月球背面一座環形山命名為“Wan Hoo”。
  萬戶發明并實驗火箭,這是一個舉世公認的事實,但遺憾的是,迄今在國內沒有找到直接的第一批中文轉述者。我們并不知道最早是誰將“Wan Hoo”翻譯為“萬戶”,并以為是官階名稱,傳播到了國內來。
  事實上,14世紀末應是明朝初年,但明朝并沒有“萬戶”官階,因而有人認為“Wan Hoo”應譯為“王虎”或“萬虎”。不過,如何翻譯并不重要。既然開始譯為“萬戶”,現在又被廣泛地接受,根據約定俗成原則,應維持“萬戶”的譯名為好。更重要的是,應努力在考證史實上下功夫,把“Wan Hoo”從歷史的故紙堆中找出來。
  為了推測萬戶飛天的可能細節,中國航天科普作家李龍臣先生曾與人合作,根據明朝初年的社會政治和火箭技術狀況,撰寫了一個曲折動人的《萬戶飛天》的科學故事,發表在《航天》雜志1986年第三期上,很受讀者歡迎。
從古代火箭到現代火箭
  萬戶上天所乘坐的火箭和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火箭有很大不同,但火箭確實是載人航天的必備條件。

  中國是火箭的故鄉。據《宋史》等古籍記載,在公元970年前后的宋朝初年,我國就發明了具有反作用力因素的古代火箭。
  但“萬戶飛天”的悲壯故事說明,古代火箭是無法將人送入太空的。這個任務就歷史地落在了現代火箭身上。
  由于火箭不依賴外部空氣工作,因此,宇宙航行理論奠基人、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在1883年指出,能在太空真空中工作的火箭,可以做為宇宙航行的動力工具。

  到1903年,齊奧爾科夫斯基進一步提出火箭公式,指出火箭的飛行速度與火箭發動機的噴氣速度成正比,并指出,黑色火藥一類的固體火箭燃料,產能效率低,無法使火箭達到宇宙速度,應該使用液氫液氧這樣的液體燃料。同時,火箭公式還表明,火箭的自身結構質量越小越好,燃料裝得越多越好。這樣,火箭公式就為發展現代火箭指明了方向。它被稱為“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
  1926年,美國科學家戈達德發射成功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雖然它只飛行了2.5秒鐘,上升高度只有12米,但它是現代火箭的一個健康的胎胚。


  20世紀40年代初,德國人布勞恩領導研制的V-2火箭,雖是一種作戰武器,但它卻宣告現代火箭誕生了。


  1957年10月4日和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事業總設計師科·羅廖夫研制的火箭,分別將人類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和第一名航天員送入太空軌道,建造了載人航天的巨大里程碑。
  到今天,我國的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進入了太空,將操縱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試驗室交會對接,在軌進行試驗操作、健康保障、生活照料以及科普演示等活動。他們將在軌飛行33天,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
  從萬戶的短暫飛行到33天的太空生活,人類與太空相伴的時間越來越長,在太空中也早就不止是坐在椅子上看看而已。這樣偉大的事業,起點卻在于一個想要坐著竹椅子上天的古代中國人。他此刻早已逝去,連真正的名字都不可考了,然而月球背面的“Wan Hoo”環形山還在提醒著我們,在通往星辰大海的這條路上,人類走了多么長。

從坐著竹椅子上天到神舟十一號

圖文簡介

10月17日7點30分,神舟十一號發射升空,兩名宇航員進入太空。然而早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