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黃山市的黃大媽右手虎口不慎被明蝦刺破,當晚,整只右手臂紅腫發青起水泡,次日發燒昏迷被立即送往當地醫院救治,醫生診斷為膿毒血癥,不排除截肢甚至死亡的風險。無獨有偶,去年11月,海珠區一名老人被蟹鉗傷,患上壞死性筋膜炎,最終不治身亡。 

   

  明蝦(圖片來自網絡) 

  好好的小蝦小蟹竟有如此大的危害?事情一定不止我們看到的幾只小蝦小蟹那么簡單。 

  通過分析案例,兩個主人公所得的疾病分別是膿毒血癥和壞死性筋膜炎,且來看看這是個什么病。 

  膿毒血癥是細菌感染和創傷等誘發的劇烈全身性炎癥反應,并引起組織器官繼發性損傷的臨床癥候群。而壞死性筋膜炎是感染“食肉菌”蠶食皮下脂肪和筋膜,該病可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為中毒性休克,伴發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巧的是,都與細菌有關! 

    

  海鮮中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微生物 

  1.金黃色葡萄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圖片來自網絡) 

  金黃色葡萄球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多見于夏秋季節,污染食品后,它會在20~37℃條件下迅速繁殖和產毒,經4~8小時即可產生一定劑量的毒素并引起食物中毒,為防止毒素形成,海鮮應冷凍或冷藏。感染后潛伏期2~4小時,主要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痛和腹瀉。 

    

  2.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圖片來自網絡) 

  創傷弧菌或稱為海洋弧菌,最常見的海鮮創傷感染細菌,棲息于海洋。帶菌海產品主要有蝦蟹、生蠔、牡蠣,傷口接觸到帶菌的海水或貝類魚類可感染導致蜂窩織炎、骨髓炎等多種炎癥,經傷口感染時可迅速導致菌血癥和敗血癥,感染癥狀有嘔吐、發燒、腹瀉、低血壓、局部紅腫疼痛等,病死率高。 

    

  3.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圖片來自網絡)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積物和魚、貝類海產品中, 6~9月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高發季節。預防食入被污染海產品,可采取低溫貯藏、食前56℃加熱5分鐘或90℃加熱1分鐘等方法,細菌可被殺死,涼拌海鮮類食品時要清洗干凈、食醋浸泡10分鐘或沸水漂燙數分鐘。感染后潛伏期14~20小時,發病初期有上腹部疼痛或胃痙攣,繼之出現惡心、嘔吐、腹瀉和發熱等癥狀。 

    

  4.變形桿菌 

   

  變形桿菌(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變形桿菌主要見于動物性食品如熟肉和內臟,也見于水產品,7~9月最多見。該菌主要以大量活菌侵入腸道引起感染性細菌性食物中毒。食前55℃加熱1小時可將其殺滅。變形桿菌在體內的潛伏期為5~18小時。感染時可出現惡心、嘔吐、頭痛、發熱,以上腹部刀絞痛和急性腹瀉為主,預后良好。 

    

  5.寄生蟲 

   

  寄生蟲(圖片來自網絡) 

  寄生蟲在海鮮中比較少見,多見于淡水產品。典型的食源性寄生蟲病有肝吸蟲?。ㄈA支睪吸蟲病)和肺吸蟲?。ㄐl氏并殖吸蟲病),華支睪吸蟲的第一第二中間宿主分別是淡水螺和淡水魚蝦,衛氏并殖吸蟲的第一第二中間宿主分別是淡水螺和淡水蝦蟹,人們常會因食入未熟生鮮生魚片、醉蝦蟹等受感染,或者處理生鮮過程中肢體、器皿等受污染而感染。 

  水產品除了會導致上面提到的膿毒血癥和壞死性筋膜炎,還會引起哪些疾病呢? 

  1.河豚中毒 

   

  河豚(圖片來自網絡) 

  河豚是一種味道鮮美但有劇毒的魚類,其內臟、生殖腺、血液、眼、腮、皮膚等部位含有河豚毒素,在繁殖季節卵巢和魚卵毒素含量最高,內臟次之。 

  新鮮的河豚肉一般無毒,河豚死后,毒素可以滲入魚肉,烹飪河豚要經過專業培訓。河豚中毒潛伏期為十分鐘到三小時,早期出現口唇、舌、肢端麻痹等神經系統癥狀,中毒后應立即催吐、洗胃。 

    

  2.魚類引起的組胺中毒 

  組胺中毒主要見于食入大量青皮紅肉海產魚類如鰹魚、鮐魚、秋刀魚、沙丁魚、鯖魚、竹莢魚、金槍魚等。 

   

  組氨魚類中毒(圖片來自網絡) 

  此類魚肉含有豐富的組氨酸,當進食不新鮮魚肉,細菌分解產生的大量組胺進入機體可導致中毒。潛伏期十分鐘到兩小時,中毒癥狀皮膚潮紅、結膜充血、心跳加快。中毒后應盡早排毒、服用抗組胺藥物治療。為避免發生中毒,應選擇新鮮魚肉,保存時注意冷藏,烹調時應加醋或雪里紅或紅果。 

    

  3.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 

   

  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圖片來自網絡) 

  貝類毒素由藻類產生,通過食物鏈富集于魚貝類,尤其在赤潮期間,貝類毒量增加。麻痹性貝類毒素存在于扇貝、貽貝、蛤等雙殼貝類中,中毒潛伏期短,以神經系統癥狀為主。防止貝類毒素中毒盡量避免食用赤潮期間打撈的水產品,食用貝類時去除腸腺,可大大降低毒素量。 

    

  4.海鮮過敏 

   

  海鮮過敏癥狀(圖片來自網絡) 

  海鮮富含蛋白質,過敏體質的人食入大量的異種蛋白,機體無法完全分解這些異種蛋白質,將刺激免疫系統引起過敏反應,此反應多見于成年人。海鮮過敏發病快,消退也快,但極嚴重者可導致死亡,主要癥狀包括面部和嘴唇腫脹、四肢發麻、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等。海鮮過敏癥狀較輕者可口服抗過敏藥治療,癥狀嚴重者應立即就醫。 

    

  意外刺傷應該如何處理? 

  對于售賣海鮮的商販來說,日常處理海鮮被劃傷刺破是常事,但千萬不能不放在心上。不同體質的人對細菌感染的敏感程度不同,采取防護措施是避免發生意外的重要手段。 

   

  處理海鮮防護措施(圖片來自網絡) 

  處理海鮮時最好戴上手套,如若意外被海鮮劃出傷口,應立即沖洗清潔創面,這是清除傷面部分細菌的重要措施,沖洗范圍僅限于傷口及邊緣皮膚,沖洗傷口使用生理鹽水或者0.02%新潔爾滅,對于深在貫通傷口應使用雙氧水沖洗,以避免厭氧菌感染。之后包扎傷口,避免接觸水,若傷口有異常疼痛、發紅腫脹等,應馬上就醫。 

   

  生理鹽水處理傷口(圖片來自網絡) 

    

  食用海鮮的注意事項 

  近年來近海污染嚴重,生魚片的安全性有所降低,而吃生魚片又成為一種“時尚”,故吃生魚片一定要注意,一旦出現細菌、寄生蟲感染癥狀務必及時就醫。 

  被海鮮刺傷本不嚴重,關鍵在于傷口感染細菌且對于本身患有疾病、抵抗力低下的人群,一旦延誤就醫甚至可有生命危險。 

  食用前冷藏海鮮可極大程度上抑制各種細菌的生長,加熱足夠時長可殺滅細菌和寄生蟲。 

  海鮮不可與維生素C同食,和水果同吃會腹痛,和啤酒同食引起通風,吃海鮮后喝茶會長結石。 

   

  海鮮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圖片來自網絡) 

  盡管食用海鮮具有一定危險性,但海鮮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希望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了解更多關于海鮮飲食的知識。 

手被鮮蝦刺破險截肢?海鮮怎么吃

圖文簡介

近日,安徽省黃山市的黃大媽右手虎口不慎被明蝦刺破,當晚,整只右手臂紅腫發青起水泡,次日發燒昏迷被立即送往當地醫院救治,醫生診斷為膿毒血癥,不排除截肢甚至死亡的風險。好好的小蝦小蟹竟有如此大的危害?事情一定不止我們看到的幾只小蝦小蟹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