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說,地球年齡有45.4億年了。
奇怪,他們怎么知道的? 難道地球誕生時有人在現場?
新聞上經常報道,發現了距今多少多少年的某具古尸或者某件古物。
他們又是怎么知道的? 難道樓蘭少女玩完的時候他們也在現場?
或者是……
古尸或者古物上都有一個鐘,能明確告訴我們距今多少年?
好一個異想天開!鐘都是人造出來的,且是現代人。
可是……
等等!你敢說自然界就沒有天然的鐘?
科學家說,有!且不止一種!
噢!這都是些什么鐘呀?可以掛墻上嗎?
水滴里見太陽,原子里看過去
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一百多種不同類型原子構成的,比如碳原子,鐵原子等。而所有同類型原子的統稱,就叫元素。人還分黃種人黑種人呢。所以元素下面也有分類,如碳元素下就包括三種不同的碳原子,分別是碳12,碳13和碳14。在地球上所有的碳中,碳12約占99%,碳13約占1%,而碳14只占到百萬分之一左右。
別看碳14的量很微小,卻作用極大,聲名遠播。因為——它就是我們要找的鐘!
古人用的沙漏已變成現代人的裝飾品。
古人用“沙漏”來計時,若瓶子中的沙全部漏完就是一天,那,瓶子中的沙漏掉一半,當然就是半天啦。碳14也跟沙漏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它就會“消失”一半。而這個“一段時間”,就是5730年,科學上通常把5730年稱為碳14的半衰期,把那個“消失”的過程稱為衰變。
不對!假如每隔5730年就有一半發生衰變,那地球上最終會沒有碳14!真是厲害,你的懷疑是對的。但事實是這樣的:自然界的碳14雖會源源不斷地衰變,但它也會源源不斷地產生——空氣中氮原子在宇宙射線的沖擊下,會變成碳14。
在死亡那一刻上弦
ok,現在我們有一個鐘了,怎么運用呢?這是個問題。
所有的植物都要吸收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里面的那個“碳”,就可能是碳14,也就是說,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會源源不斷地吸收碳14,但是注意,植物體內的那些碳14同時也在發生衰變。一邊吸收,一邊衰變,于是,植物體內的碳14最終會達到收支平衡。
假如某棵大樹某個時候死了,那么這意味著其對碳14的吸收就會立即停止,只剩下衰變了——注意注意!發條已經擰緊,鐘表開始嘀嗒嘀嗒運行啦!
現在問,這棵大樹是何時死的?很簡單,只要測量這棵大樹體內碳14的含量便知。就像測量沙漏上方的瓶中還剩下多少沙,就知道已過去了多少時間一樣。若大樹體內碳14的比例含量,只有平常樹木中碳14比例含量的一半,那么你就可以斷定,這棵樹大約死于5730年前,以此類推。
雖然人不直接從空氣中吸收碳14,但人是吃植物的,雖然獅子只吃羊,但羊也是吃草的,所以植物體內的碳14最終也會在動物體內累積。
碳14測年法示意圖。
考古學家在測量樓蘭女尸的死亡時間時,是通過對棺材里面的木材、毛布、羊皮、人骨等分別進行碳14測量后,對比得出距今3800年的。
專家們還把碳14測年法用在敦煌莫高窟石窟的年代測定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了碳14測年法在前,似乎地球的年齡測定便能如法炮制了。可事實上,沒那么簡單。
首先,你得找到一個半衰期比較長的“鐘”,哪種鐘合適呢?找來找去,人們發現“鈾238”這位仁兄可擔此大任,因為它的半衰期長達44.7億年。地球之“鐘”算是找到了,可怎么去測呢?這又是個大問題,找地球誕生時植物的遺骸嗎?笑話,地球誕生時,一片火海,任何植物都不會存在;就算存在,也不會保存至今。而關鍵的是,植物里可沒有鈾238。那么,什么地方有呢?
對,就是巖石!可問題又來了,你如何知道哪塊巖石最老?難道你要把地球上每一塊巖石都測一遍?好吧,就算偉大的愚公移山精神,讓你測完了所有巖石,并知道了地球上最老巖石的年齡,那又怎樣呢?你能斷定這塊巖石跟地球的年紀一樣老?幾十億年,滄海桑田,地球誕生時就存在的那些巖石,到現在,早就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怎么辦?20世紀40年代末,芝加哥大學一位名叫克萊爾·彼得森的科學家對此也頭疼萬分,且持續了七年!不過,你懂的,皇天不負有心人,克萊爾·彼得森最后靈光一閃:為何不用那些天外來客——隕石呢?
克萊爾·彼得森
是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漂浮在地球周邊并最終掉下來的隕石,其實就是早期構成地球的下腳料,因此保留著原始的內部化學結構。最重要的是,他們一直在外太空,沒有受到污染。
鈾238衰變后會變成鉛206,所以,測定那些掉下來的隕石中,鈾238與鉛206的比例,就可以知道曾經有多少鈾238發生衰變,從而就能基本測出地球的年齡了。
天外隕石就是早期構成地球的下腳料。
打個比方,一筐好好的紅櫻桃(鈾238),假設每隔十天,就會腐爛一半,而且腐爛得還很徹底,只剩下櫻桃核(鉛206),肉全沒了。
好,在一個密封的箱子里面有櫻桃,但不知櫻桃在箱子里放了多久。現在我們打開箱子,發現有2顆完好的櫻桃和6粒櫻桃核。于是我們就知道,箱子里最開始其實有2+6即8顆櫻桃。現在,我們從頭來一遍,過了10天,那8顆櫻桃中有4顆腐爛,再過10天,剩下的那4顆,又有2顆也腐爛了,只剩下2顆沒腐爛了。而這跟我們打開箱子時看到的是一樣的情景。所以,從這里我們就可以計算出箱子里的櫻桃大概已經存在了20天時間了。
你的積蓄決定了你的身價
如果說碳14和鈾238是一種基于“消耗”原理的測年法,那么下面接著要說的則是一種基于“積蓄”原理的測年法。
人類的生活中從沒有離開過輻射,這些輻射來自宇宙射線、地面、建筑物甚至是人體內部。
同樣,陶瓷也在無時無刻接收著輻射,只是它們被輻射的時間要長得多,幾百年,幾千年甚至上萬年。而且,因為陶瓷里面含有大量的絕緣晶體,所以,它們能把接收到的輻射能量保存起來,這意味著,陶瓷年代越久遠,其對輻射能量的積蓄就越多,一般來說身價也就越高。
如何測定呢?那就是加熱,科學家發現,只要把陶瓷加熱到一定溫度后,陶瓷里面積蓄的能量就會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這就是熱釋光現象。需要說明的是,熱釋光不同于一般加熱后的熾熱發光,它是積累的輻射能量被釋放的標志。
而熱釋光測年法的原理是這樣的,在陶器剛開始燒制時,高溫會把結晶體中原先貯存的熱釋光能量全都釋放完,這相當于把熱釋光時鐘重新撥至零點。自此以后,成型后的陶瓷從零開始積累接收到的輻射能量,年代愈久,積累的能量就越多,熱釋光量也就愈多。加熱陶瓷,測量放出光的多少、強弱,就能判斷出陶瓷的燒制年份。曹操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所以有專家建議,可以用熱釋光測年法對其測定,從而能較為準確地確定墓葬年代。
熱釋光測年法是測量陶瓷的好幫手。
考古學上,知道某個古物距今多少年,類似于天文學上知道某個星系距我們多遠一樣重要。可以說,沒有科學測年法的進步,就沒有考古學的蓬勃大發展。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測年法的方式和類型越來越多,常見的還有電子自旋共振測年法,古地磁測年法,氯-36測年法等等。
從1952到1958之間的核試驗導致海水受輻射產生大量本來很罕見的氯-36。這種放射性的氯逐漸擴散到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氯-36可以用來測量50年代以后的地質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