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為“減少災害風險,建設安全城市”,作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設立防災減災日意義重大。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生,災害風險逐年增加。
  那么如何做到預防災害、減少災害帶來的風險?首先,我們要充分認識災害的內涵,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事半功倍”。
   熱詞榜No.1——氣候變化:到底有多可怕?
  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統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30年或更長)的氣候變動。在當今社會,氣候變化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概念,就算是處于啟蒙階段的小學生,現在也能以此為話題發表五分鐘以上的演講了。
  一開始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一個科學問題,是科學家們的事情:從十九世紀開始,科學家就已經意識到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燃燒化石燃料釋放出的大量溫室氣體將對地球環境產生不容小覷的威脅,科學家們也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可追蹤的溫度記錄,冰川面積的持續觀測等等。但當科學家發出這樣的警告以后,人們也開始意識到,氣候變化已經不再僅僅是個科學問題那么簡單了,它還關系著人類的未來:科學家們警告說,如果我們什么都不做,到2100年,全球氣溫可能上升4.5度。這是什么概念?光是海平面上升就會讓上海黃浦江沿岸核心區全淹沒在水里,這還不算更加猛烈的極端天氣。


圖1.氣候變化給世界不同地區帶來的影響

  近年來,世界各國也在積極尋找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方法,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京都議定書》,再到2015年剛剛在法國巴黎簽訂的《巴黎協定》,世界氣候大會談了崩、崩了又談,前前后后二十幾年,雖然還未出現卓有成效的具體舉措,但著實讓“氣候變化”一詞深入人心。那么,氣候變化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又會給城市安全帶來怎樣的威脅?我們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馬柱國研究員來為大家做出解答。


圖2.中國科學院東亞區域氣候-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馬柱國研究員

  馬柱國研究員解釋說,每一個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體會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比如,近幾年由于暴雨增加,導致我國發生了一系列的城市內澇事件,以及社會關注度持續升溫的城市霧霾事件、干旱等,這些災害事件均是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大家記憶尤深的2009-2011年西南的連續三年的秋冬春連旱,對我國西南地區的糧食生產和水資源管理造成嚴重影響。據統計,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現在,以十年為一個單位,最近十年因干旱造成的糧食減產量是五十年代的六倍,所以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非常大,這也從側面說明干旱變得越來越嚴重。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北方的干旱化趨勢正在不斷加劇,這將危及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和水資源安全。此外,氣候變化也會對城市人口的健康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氣候變化是關系到每一個城市居民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問題。
  那些年,我們一起受過的磨難
  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是當今科學研究的兩大熱點。近年來國際科學界相繼發動了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和國際減災十年( IDNDR)活動。然而,氣候變化,特別是人類活動誘發的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內在聯系呢?一般說來,自然災害是從對人類造成危害乃至傷亡而言的。人類作為高等智能動物具有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另一方面,人類為了實現生存發展的目標而進行的各種活動,也有可能為環境帶來新的潛在性的危險。其中溫室氣體誘發的全球氣候變暖則是首當其沖的重大全球變化問題,它還可能誘發一系列災害的發生,如海平面上升高溫熱浪、干旱、風暴、林火、洪水等。


圖3.洪水災害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也遭遇了許多嚴重甚至罕見的自然災害,其中既包括地震、洪水等突發性自然災害,也有干旱、土地沙漠化等漸變性自然災害。例如,1950年淮河大水事件,致使河南、皖北地區一片汪洋,百年罕見;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人們先后經歷了特大洪水,又遭遇了嚴重干旱,導致了新中國成立以后受災最為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不僅由于房屋坍塌等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災后更是出現了嚴重的傳染性疾病;1978-1983年北方連續大旱,不少地區出現干旱時間長、范圍廣、災情嚴重,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罕見的大旱,缺水也成為北方的一大難題。除此之外,還有1998年的長江特大洪水事件,2008年南方雪災,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等等。這些自然災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與前進,尤其是嚴重威脅著城市居民的安全。城市作為人口高度集中的區域,如沒有完善的防災減災措施,那么在遭遇自然災害時的損失將越發嚴重。所以,政府有義務加強和完善城市應急管理措施以及防災減災手段,作為公民的我們也有責任為城市安全貢獻一己之力,不僅要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意識,應急逃生本領更要過硬。


圖4.2008年中國南方雪災

  直面自然災害:城里人如何打好這場自衛反擊戰?
  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加速,越來越多的中小城市攜手步入了大城市的行列,眾所周知,大城市是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最為集中的區域,不僅人口密度大,工業化程度高,建筑物的密集度也是非同尋常。當災難來敲門時,城市就變成了眾矢之的,人口眾多、高樓林立成為城市地域自然災害的軟肋。經歷過唐山大地震、長江洪水、汶川大地震、玉樹雅安地震等突發性災害的考驗,我國對于處理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能力也有了質的飛躍,但是除了地震、洪水的突發性的自然災害之外,干旱等漸變性自然災害的威力也是不容小覷的。那么面對像干旱這類自然災害,城里人又應該怎樣應對呢?馬柱國研究員解釋說,“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可以積極主動的提高應對能力,采取得當的措施來減輕災害的影響程度。”為了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對于城市防災減災工作的做出如下具體建議:
  首先,深入研究各種自然災害的災害鏈,從中發現其對城市綜合危害的規律性與特殊性,制訂切實可行的防災減災計劃;第二,歷次能夠分析與城市安全密切相關的包括水、電、煤、食物、通訊等系統在內的建筑的抗災能力,制訂相關應急措施;系統地選擇并規劃抗災能力強的市民避難所的建設;廣泛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讓市民了解自身所處的地質環境和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以及自身應在防災、減災中作出的努力;居安思危,定期舉行防災、減災的演習;重視建筑安全檢查,特別是對人口密集的學校、商場、寫字樓等公共場所建筑物,應加強安全檢查等。


圖5.受干旱影響的耕地

  自然災害的應對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這不僅需要政府的科學規劃與領導,更需要全社會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對于人口眾多的大城市更是如此。我國防災減災日的設立,不僅是為了緬懷因災難而喪生的人們,也是為所有人敲響防災減災的警鐘。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種種因素導致我國自然災害頻發且危害巨大。應對自然災害的威脅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不僅僅在防災減災日這一天,更應在生活中的每一天。

防災減災日:為了忘卻的紀念

圖文簡介

2016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為“減少災害風險,建設安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