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FAST竣工典禮如期舉辦。
  這項歷時十數年的大工程,終于竣工。
  此前,在7月3日上午,在經歷了11個月的施工之后,貴州大山深處的FAST望遠鏡鋪設完了它最后一塊面板,標志著其主體工程的完工。
  竣工典禮后, FAST很快會進入調試階段,一步步靠近它既定的科學目標。想想就有點小激動呢!
  FAST望遠鏡這么大一口鍋,用來干什么好呢?
  拿來炒脈沖星,哦不,找脈沖星,想必是極好的。


建設中的FAST與銀河
(圖片來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7/350146.shtm

脈沖星是什么?
  脈沖星,按字面意思來解釋,就是會發射脈沖的星星。嗯,那不就是平時說的一閃一閃眨著眼睛的星星嗎?不是,同樣是眨眼睛,脈沖星好清純好不做作,和那些妖艷貨色不一樣,眨得更讓科學家們來電!
  我們晚上用肉眼看到的星星一閃一閃,主要是大氣抖動引起的。而脈沖星則是因為自身的輻射和運動特性,導致會不停地“閃”。
  對于脈沖星輻射現象的一個最簡單的也是最經典的模型,是所謂的“燈塔模型”。脈沖星,本身是直徑大約10到15公里之間,質量卻比太陽還大的中子星(一般的中子星質量是1.2到1.5倍太陽質量之間)。中子星和地球一樣,繞著自身的自轉軸不停地旋轉,并且有南北兩個磁極。中子星磁極的磁場十分強大,一般有1012到1015高斯(毫秒脈沖星磁場一般是108到109高斯),而我們地球磁極的磁場強度僅有0.6到0.7高斯左右。電子被中子星磁極的強磁場加速,導致磁極處發出很強的輻射。在自轉軸和磁軸不重合的情況下(如同地球地理南北極和地磁南北極不重合一樣),隨著中子星的旋轉,從其南北磁極發出來的強大輻射束就會如同燈塔的光束一樣,一圈圈掃向四周。當某顆中子星的輻射束掃過地球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一個不斷眨眼睛的脈沖星。


脈沖星燈塔模型動態圖
上邊部分展示的是一顆旋轉中的中子星及其兩個輻射束。下邊部分紅點指示對應時刻我們看到的中子星的亮度。黃色曲線是中子星旋轉一周的亮度變化。
(圖片來源: http://www.ligo.org/science/Publication-S6VSR24KnownPulsar/

為什么要用FAST那么大一口鍋來炒找脈沖星?
  那我們直接用肉眼看,找不到脈沖星嗎?
  為什么要用FAST那么大一口鍋來炒找?
  中子星的輻射很特殊。中子星本身很暗很暗,而它兩極的輻射束卻很強大,于是我們基本只能通過觀測其輻射束的輻射來觀測它。也就是說,天文學家觀測到的中子星,基本都是脈沖星。
  除了很亮之外,中子星輻射束還有一個特點,多數只在射電波段有輻射。這就意味著我們只能用射電望遠鏡來觀測這部分脈沖星。而即使對于少量在可見光波段有輻射的脈沖星,由于它們發射脈沖的速度很快,人眼極難分辨,想直接肉眼看到幾乎不可能。
  雖然中子星輻射束很亮,但當他穿過遙遠的星際空間到達地球時,還是變得很微弱。為了發現并研究這些脈沖星,科學家不得不使用大口徑的望遠鏡來進行觀測。而即使是這樣,到目前為止,人們也只是發現了2500余顆脈沖星,其中大部分是由澳大利亞64米口徑的帕克斯望遠鏡找到的。有研究認為,如果使用FAST來尋找脈沖星,我們將能發現6500顆新的脈沖星,這將是已發現脈沖星總量的2.6倍!


發現了1000多顆脈沖星的澳大利亞帕克斯64米射電望遠鏡
(圖片來源:http://www.atnf.csiro.au/outreach/visiting/parkes/index.html

脈沖星這東西,能吃嗎?好吃嗎?怎么吃?
  說了這么多,按照一貫思路,應該再回答下,脈沖星這東西,能好怎?
  呃……不能吃!不知道怎么吃!估計也不好吃。不過拿來搞個大新聞還是個不錯的選擇。
  至今為止,脈沖星領域的研究已經拿了兩個諾貝爾獎:一個是1967年發現第一顆脈沖星,證實了中子星的存在;另一個是1974年發現雙脈沖星系統PSR B1913+16,間接證實了引力波理論。
  除了這兩個獲諾獎的,還有其它利用脈沖星做出來的重要研究成果,比如:1972年在蟹狀星云這個超新星遺跡中發現脈沖星,證實了超新星爆炸是產生中子星的主要機制;1990年對脈沖星PSR B1257+12的觀測研究,首次發現了太陽系外的行星。


雙脈沖星系統PSR B1913+16軌道進動測量數據(點)和廣義相對論的預計(線)近乎完美的相符。
(圖片來源:http://www.cv.nrao.edu/course/astr534/PulsarTiming.html)

脈沖星還有其它功效嗎?
  脈沖星為啥這么厲害呢?它還有什么神奇的功效?
  脈沖星能夠如此受到科學家們的青睞,主要由于它包含了幾個特點:質量大、自轉穩、短脈沖、線偏振。正如前面提到的雙脈沖星系統驗證廣義相對論理論的研究,由于兩顆脈沖星質量都很大,靠得還很近,所以相對論效應很明顯。然后由于脈沖星的脈沖周期一般是十分穩定的,我們能通過觀測脈沖周期的變化,知道脈沖星本身狀態的變化。兩者結合,便可以拿來驗證廣義相對論。
  脈沖星自轉周期的穩定性,也被用來作為探測引力波的工具。科學家通過觀測,收集一些脈沖周期足夠穩定的脈沖星,然后對他們進行監測。監測到的脈沖周期變化數據會和引力波理論預言的結果做比對,從而來尋找引力波存在的證據。
  其他天體的輻射一般都是連續發射,并且強度變化緩慢甚至不變。而脈沖星脈沖周期僅有毫秒到秒量級,而其發射出來的脈沖持續的時間僅僅占約十分之一個脈沖周期。這樣的脈沖輻射,在穿過星際空間到達地球的過程中,會受到電離物質的影響,產生“色散”效應。這種效應現在通常被用來估計脈沖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或用以研究銀河系的電子密度模型。
  除了“色散”,星際介質對脈沖星的影響還包括“散射”、“折射”,這些現象都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從脈沖星到地球這段星際空間的物質狀態。然而還有更好玩的事情,那就是用脈沖星來測量銀河系的磁場。
  很多脈沖星的射電輻射帶是線偏振的。當脈沖星的脈沖穿過星際空間時,它的偏振方向會受到星際磁場的影響發生偏轉,即所謂的“法拉第旋轉”效應。通過測量廣泛分布于銀河系空間中的脈沖星的“法拉第旋轉”效應,我們就可以測量出銀河系的磁場分布了。值得高興的一點是,這一測量工作是由中國科學家首先做出來的。
  脈沖星也并不只能拿來進行基礎科學研究。設想下,假如我們知道脈沖星的具體位置,知道其準確的脈沖發射周期,那它不就變成一個名符其實的燈塔和時鐘了嗎?是的,理論上最少只要4顆脈沖星,就能為我們提供空間位置和時間信息。將來如果人類有能力進行星際航行,或許脈沖星會被用來為飛船指引方向呢!


北半球最亮的脈沖星PSR B0329+54真實數據制作的音頻。該星大約每0.7145秒發出一個脈沖。

蟹狀星云脈沖星真實數據制作的音頻。該星大約每0.033秒發出一個脈沖。
(脈沖星音頻來源:http://www.parkes.atnf.csiro.au/people/sar049/eternal_life/supernova/pulsars.html

FAST這么大的一口鍋,拿來看脈沖星能看出花來么?
  也許可以呢?
  對于已有的研究方向,這么大的望遠鏡,可以用來做更深入的研究。而更令科學家們期待的,其實更多的是那些預測不準,甚至完全預測不到的東西。萬一發現一顆轉得特別特別快的脈沖星,從而證實了夸克星的存在呢?萬一發現一顆脈沖星和黑洞組成的雙星系統,從而更好地檢驗了引力波理論呢?萬一在仙女座大星系里面看到好幾顆脈沖星,使我們可以研究星系際空間物質情況或者仙女座大星系本身的一些物理性質呢?這么多的“萬一”,想想還真是有點小激動呢!

 

 

 

 

 

 

FAST將落成 可尋找脈沖星

圖文簡介

2016年9月25日舉世矚目的世界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落成,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