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8日的下午2點30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召開了一次不同尋常的新聞發布會,這次發布會無關任何最新的科研結果,而是向全世界匯報了日本新近發射的X射線衛星“瞳”(Hitomi)的近況。
  “瞳”是日本的第八顆天文衛星,是和美國宇航局(NASA)聯合研制,于今年2月17日在日本的鹿兒島發射場發射升空。最近突然無故解體,與母星地球失去了聯系……
   發生了什么?
  在JAXA的官方網站上提到,“瞳”這個名字從中國的成語故事——畫龍點睛——中受到啟發。眼睛是我們了解這個豐富多彩世界的窗口,而這顆衛星攜帶的幾個前所未有的高精度設備,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研究和了解宇宙激烈變化的一面。


圖1:(左)畫龍點睛的成語故事;(右)衛星“瞳”的想象圖(來自于JAXA網站)

  “瞳”的靈敏度比之前的探測器高出幾十倍。除分辨率高之外,它還具有集光能力強和成像的能量范圍廣等特點,并能精確地把光譜分解成不同的能量成分,讓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更為深刻的理解黑洞和宇宙。
  那么,這顆寓意為“人類之眼”的衛星究竟遭遇了什么?
  根據目前的記錄,我們可以知道,2016年3月25日,望遠鏡正在對其中的一個天體進行設備性能驗證操作之時,望遠鏡的高度首先發生了異常變化。這發生在它整個任務的第二個階段,也就是性能驗證階段。到3月26日北京時間凌晨3點10分的時候,衛星突然開始旋轉,再到3月26日早上9點40分的時候,望遠鏡已經發生部分解體。
  美國的跟蹤系統在望遠鏡所運行的軌道上發現了11塊殘骸,而美國的聯合空間控制中心(Joint Space Opertions Center; JSpOC)則宣稱發現了10塊殘骸。日本地面的射電和光學望遠鏡對這些殘骸進行了追蹤觀測,光學望遠鏡確認了其中最大的的兩塊,分別命名為2016-012A和2016-012L。它們非常明亮,在以每分鐘幾圈的速度轉動。通過對大小尺寸進行限制,科學家發現2016A很可能就是望遠鏡的主體,而2016-012L很可能是帶有硬X射線成像探測器的可擴展光學平臺,或者是太陽能電池板。
  造成部分部件首先解體的原因是旋轉,而旋轉又進一步導致了其他一些部件的解體。
  至于導致旋轉的真正原因,盡管JAXA現在還沒有真正找到,但是通過解體事件分析,他們相信應該不是空間碎片的撞擊所為,最大的可能是衛星的推進系統氮氣壓力罐爆炸,或是冷卻設備中冷卻液的泄露導致的。
  在發現衛星部分部件解體之后,JAXA本來想利用隨后衛星過境的機會和衛星進行通訊聯系,對衛星發送傳輸指令和接受遙測數據,從而了解衛星究竟發生了什么。但是,截止3月29號之前,僅僅只接收到過總共6次來自望遠鏡的極短信號,并沒有望遠鏡的其它觀測以及狀態數據,所以沒有辦法確認衛星的健康狀態。在3月26日和3月27日分別兩次,每次接受到的信號時長大約在幾分鐘,但是到了3月28日和3月29日時,每次的信號時間減少到只有幾秒鐘。
  解體后的碎片何去何從?
  通過對這些殘骸軌道的追蹤,JAXA發現,在過去的這段時間里,其中兩塊編號分別為M和K的殘骸,其軌道高度發生了明顯的降低,而且還在一直降低,預計它們會大約在一兩個星期內落入地球大氣層。但是它們體積很小,所以在下落過程中會因與大氣層摩擦而完全燃燒,不留任何痕跡。
  其它衛星殘骸目前看起來運行穩定,在目前的軌道高度上(大約500多公里),會存在相當長的時間。但是它們不會對正在運行或者之后的衛星造成損害,因為這些碎片都相對比較大,而且軌道確定,其它衛星很容易避開它們。


圖2:衛星正常工作和目前工作狀態對比圖(來自于新聞發布會手冊截圖)

  根據4月7日的新聞發布會,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和衛星建立聯系。
  根據JAXA的估計,衛星的主體依舊完好,希望衛星主體的旋轉最終能夠減慢,這樣太陽能電池板就有時間收集太陽能,望遠鏡可以重新獲得能量,JAXA就存在一定的機會重新和望遠鏡取得聯系。與此同時,JAXA也在對事故之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調查產生異常的可能原因。
  衛星“瞳”到底有多厲害?
  衛星“瞳”主要由兩部分構成。
  一部分是X射線望遠鏡的光學系統(X-ray Telescope), 它的作用是對X射線進行聚焦,和我們看到的光學波段的聚焦系統作用一樣。“瞳”的光學系統包括了兩個軟X射線望遠鏡(Soft X-ray Telescope;一個用于光譜測量,一個用于成像測量,它們的能量觀測范圍大約都在0.3-12 keV)和兩個硬X射線望遠鏡(Hard X-ray Telescope;觀測能量范圍在 5-80 keV)。
  另外一部分就是探測器系統。不同的探測器分別用于探測被不同望遠鏡所收集到的X射線光子。它包括軟X射線成像儀(Soft X-ray Imager),軟X射線光譜儀(Soft X-ray Spectrometer),硬X射線成像儀(Hard X-ray Imager)。我們可以注意到,因為硬X射線很難聚焦,所以與軟X射線探測器相比,它被放置在一個更遠的位置上。除這些探測器之外,還有一個軟伽馬射線探測器(SGD,觀測能區40-600keV),它能夠監測觀測方向上的伽馬射線。
  在所有的設備中,最讓人期待的是軟X射線成像儀。因為它帶有一個叫做微測熱儀(micro-calorimeter) 的探測設備,具有對軟X射線超精細分辨的能力,能量分辨可以達到4.2 eV(在6 keV處)。與之前的所有其它X射線衛星相比較,微測熱儀在同樣能量處的能量分辨率可以高將近30倍。所以如果此成像儀能夠成功運行,將會使X射線的天文觀測進入一個全新的、精細能譜觀測時代。
  這個微測熱儀雖然功能強大,原理卻十分簡單。它其實就是一個量熱器,即通過測量溫度的變化來測量入射的X射線的能量,這和我們測量不同溫度水混合后的溫度的道理是一樣的。對于此微測熱儀,它利用了一塊薄的吸收體。當X射線入射到吸收體上時會引起吸收體的溫度的變化,而溫度的變化量就反應了入射X射線光子的能量。因為光子能量引起的溫度變化通常很小,所以要求吸收體的系統溫度處于極低的狀態,通常工作溫度大約為50mK(毫開爾文),幾乎接近于絕對零度,所以制冷系統非常關鍵。目前通常使用的制冷技術是液氮制冷。
  在2005年日本發射的上一顆天文衛星—— 朱雀(Suzaku)上,本來也放置了類似的探測設備,但不幸的是,衛星上天沒多久,冷卻用的液氮發生了泄露,導致設備失效。這次衛星“瞳”吸取了上次的失敗教訓,除過液氮制冷之外,還放置了備用的機械制冷設備,以防液氮泄露。不過很可惜的是,現在衛星解體,暫時失聯,探測設備是否還能使用還不知道。不過有人懷疑衛星的解體,就是液氮泄漏,導致衛星轉動,從而使衛星部分部件脫離。還有說法認為是冷卻系統的電池爆炸導致此次事故。


圖3:衛星“瞳”的科學組件構成 (來自于JAXA網站)

  在所有的觀測設備中,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觀測設備就是硬X射線成像望遠鏡。這是全世界第二個對硬X射線聚焦成像的衛星,第一個是美國的硬X射線NuSTAR衛星(于2012年發射)。因為硬X射線能量很高,所以很難直接聚焦成像。從技術的角度而言,除了聚焦鏡面需要特別處理之外,整個系統的聚焦長度也要求比較高,通常大約在10米以上。美國的NuSTAR衛星聚焦長度是10.14米,而“瞳”達到了12米。因為運載衛星的火箭無法容納如此長的衛星,所以,還使用了一種叫做可擴展光學平臺(extensible optical bench)技術。硬X射線探測設備放置在這個平臺上,平臺和衛星的主體以一個可以伸縮的桅桿相連接。光學平臺在發射時候是收縮起來的,等到進入軌道以后可以伸展開來,從而達到所需要的長度。其實NuSTAR也使用了同樣的技術上,而且因為連接平臺和主體的桅桿比較脆弱,不能承受過大的旋轉,所以一旦衛星轉動,這個桅桿就有可能斷裂。
  孿生兄弟或將替“瞳”遠行
  作為日本的第八顆天文衛星,在開始正式的觀測之前,“瞳”原本的太空之旅有四程路要走,但遺憾的是,它走到第二程便與我們失去了聯系。


圖4:衛星的控制流程圖(來自于新聞發布會手冊截圖)

  1.第一程:
  衛星于2016年2月17日發射升空,在截止到2月29日的11天之內,地面已經完成一些關鍵設備的驗證和操作(Critical Operation Phase),比如衛星主體功能的驗證,可擴展光學平臺的打開等。因為這些過程涉及到衛星能否正常工作,所以非常的關鍵,需要首先得到測試和驗證。
  2.第二程:
  在2月29日到4月中旬的這段時間,對各項儀器的性能進行測試(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Phase)。保證各項設備能夠按照之前預定的性能工作。
  3.第三程:
  從4月中旬到6月初,利用差不多6個星期的時間,對一些天體進行觀測,從而對儀器的各項性能進行校準(Calibration Phase),更好得理解設備的各項性能,從而提高觀測精度。
  4.第四程:
  第四個是測試觀測階段(Test Observation Phase),這一階段大約持續6個月。而在這一階段結束之后,衛星將進入正式的觀測階段。
  對于一個成功的衛星而言,每一個階段都至關重要。如能進入第4個階段,這就意味著衛星已經順利運行。至于其最終運行的時間長短,則取決于部件的壽命和經費等多種因素。


圖5:日本Bisei光學望遠鏡觀測到的遺骸像,位于十字的中心(來自于新聞發布會手冊截圖)

  對于“瞳”而言,此衛星探測設備的精度比之前提高了幾十倍,讓我們能夠看到星系或者黑洞周圍更為精細的一些結構,這對于整個高能天體物理的研究意義至關重要,所以每一位天文研究者都非常期望能夠與它重新取得聯系
  如果失聯,不僅2.7億美元的花費就打了水漂,還將對天文研究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如果最終不能與”瞳“取得聯系,那么科學家將會不得不暫時放棄。但是,從現在來看,這個放棄尋找的時間點還很難確定,也許是一兩周,也許是在一個多月之后,也有可能是幾個月。
日本科學家在空間探索的道路上,向來以堅韌不拔的精神而著稱,所以,只要有一絲可能聯系的希望,他們都會努力去嘗試。盡管,一些著名的科學家,比如英國知名天體物理學家Andrew Fabian,認為與“瞳”恢復通訊的可能性已經非常渺茫。
  當然,如果真的失聯,人類很有可能再次發射一顆與“瞳”類似的衛星上天,繼續它未竟的工作和使命。
  就像之前的日本的上一顆X射線衛星“朱雀”(Astro-E;日本第六顆天文衛星)一樣,同樣也是搭載了微測熱儀探測器。Astro-E衛星的兩次發射可以稱得上是“命途多舛”:第一次,Astro-E衛星直接發射失敗(因為發射失敗,所以也沒有別名),掉到了海里;第二次,時隔四年之后,Astro-E的一個復制品又被發射升空,這顆后來被命名為“朱雀”(Suzaku;同時也被稱為Astro-E2)的衛星發射上去沒幾天,就因為液氮泄露,微熱量儀設備不能運轉,所幸其他設備未受影響,“朱雀”在運行了大約10年后,于2015年后半年停止了工作。
  祝福在茫茫太空走丟的“小孩”
  在通常情況下,衛星一旦失聯,想要重新建立聯系,比找回一個走失兒童的可能性還要低,很多情況下,主要是因為衛星缺少了動力或者能源。
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最近的一次報道中,2016年3月24日,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AF Space Command)正式承認已損失先前失聯的一顆氣象衛星。早在2016年2月11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地面操作人員就發現他們無法控制該衛星,直到3月24日,航天司令部正式承認損失后,位于科羅拉多州施里弗空軍基地(Schriever AF Base)的地面操作人員才放棄與該衛星恢復通信的嘗試。損失的這顆衛星是“防衛氣象衛星計劃”(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中的第5D批次第19星,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于2014年4月發射。防衛氣象衛星主要用于預測大霧、雷暴、颶風等可能影響軍事行動的氣象。該衛星是目前美軍最新的一顆氣象衛星,原定使用壽命為5年。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情況,人類通過種種嘗試與先前失聯的太空“小孩”重新取得了聯系,令我們歡呼雀躍。比如菲萊彗星探測器(Philae),它在失聯7個月之后,又蘇醒過來,并且和地球取得了聯系。菲萊是歷史上首個登陸彗星的太空飛船,去年11月由羅塞塔號送上彗星67p。在彗星上工作了60個小時后,菲萊由于太陽能燃料不足而“冬眠”。后來,隨著彗星67p距離太陽越來越近,菲萊吸收了足夠的能量,讓自己“蘇醒”了過來。
  現在的“瞳”也很可能是因為衛星高速旋轉,太陽板不能有效吸收太陽能,從而無法提供電力。按照JAXA所說,如果衛星主體能夠逐漸減慢轉速的話,那么就有可能和衛星再次建立聯系。但是什么時候轉速才能減慢,我們目前還無從得知。
  人類在太空探索上雄心勃勃,不過探索道路不易,讓我們祝愿JAXA好運,早日尋回在茫茫太空走失的“孩子”——衛星“瞳”。

全面解讀日本X射線衛星“瞳”的失聯

圖文簡介

北京時間4月8日的下午2點30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