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飛船已于10月19日凌晨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航天員33天的太空之旅持續受到關注。除了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物資服務外,航天員還會開展并參與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其中備受關注的是一項科幻色彩濃烈的前瞻性研究:由意念控制的腦機交互實驗。
說到意念控制者,大家都不會陌生,比如著名的都敏俊教授,不用人為操作就可直接用意念控制燈泡明滅、用意念隔空取物等等,還有《X戰警》的X教授,擁有強大的心靈感應和精神控制的能力。然而這樣的“意念控制術”是否只存在于影視小說中呢,隨著腦科學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我們和都教授之間到底還差多少個阿爾法狗。
從科學體系的角度講:意念控制技術包括了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計算科學、物理學、數學等多領域學科,這種技術的初級階段,主要是腦機交互(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腦”即是人腦,說準確一些,是人腦的神經系統,“機”就是任何用于計算和處理的設備,從芯片、電路到計算機都算。腦機交互就是利用大腦在做神經活動時產生的腦電信號(EEG),實現人腦與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的直接通信和控制,實質為計算機通過腦信號推斷人的想法或目的。
要理解腦機交互,首先得知道什么是“腦電”和它如何被提取。生物電現象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種生物均有電活動的表現,大到鯨魚,小到細菌,都有或強或弱的生物電。英文細胞(cell)一詞也有電池的含義,無數的細胞就相當于一節節微型的小電池,是生物電的源泉。人腦中有許多的神經細胞在活動著,并成電器性的變動。腦中的電器性震動我們稱之為腦波。通俗來說,腦波是由腦細胞所產生的生物能源,或者是腦細胞活動的節奏。現代腦電圖學中,根據腦電頻率與幅度的不同, 將腦電波劃分為四種波段:α波、β 波、θ波和δ波。
由于腦波活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特征,且和大腦的意識存在某種程度的對應關系,在興奮、緊張、昏迷等不同狀態之下,腦電波的頻率會有明顯的不同,腦波這種隨情緒波動而變化的特性,使得人類對于腦波的開發利用成為了可能。但由于人的大腦被頭蓋骨緊緊包裹,屏蔽了大量的腦波,腦電波的提取必須依靠電極等精密的電子儀器,從頭皮上將腦部的自發性生物電位加以收集、放大并記錄。
腦機交互的實現依賴于腦機雙向適應性。一方面是要求使用者采用合適的方式和手段不斷調整自身大腦狀態,產生最佳信號,以適應計算機解析算法。另一方面計算機執行合適的解析算法對腦電信號進行分析,分析結果控制計算機或者電子設備。反饋是實現BCI系統中“腦對機的適應性”主要交互手段。
BCI系統主要的反饋手段是生物反饋,它不同于傳統控制系統中的反饋。該反饋是系統將輸出結果反饋給使用者,使用者將結果與期望進行對比,然后對自身思維意識進行合理調節,使得系統的輸出結果更接近于期望值。當大腦通過不斷地反饋,修正,產生最佳腦電信號后,計算機可利用機器學習獲得解析算法,產生控制命令。
當然,意念控制腦機交互作為一項前瞻性實驗,目前還在起步階段,困難重重,包括BCI信號處理速度慢,信號提取精度低,信號采集和處理方法需改進,腦電信號抗干擾性弱,自適應差,機器學習技術不成熟等。但是一旦這項黑科技得以實現,它給我們帶來的將是無法想象的顛覆。如果說VR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語音技術改變我們聽說世界的方式,那么意念控制技術將會徹底改變我們與世界交互的方式。它可以幫助殘障人士更好地與世界相處;控制機器人替身去完成高風險的任務作業;探知大腦工作原理,治療精神疾病患者;改變人類的社交方式以及成為人與機器和諧相處的終極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