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內的線粒體(圖片來自網絡) 

  西澳大利亞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日前在美國《科學進展》雜志上報告說,線粒體形態如果發生變化,會無法正常將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轉化成能量,進而引發成年人肥胖,患脂肪肝、心臟肥大等疾病。 

  事實上,線粒體數量的多少與人體的胖瘦的程度也有著重大的關聯。 

  很多人都備受肥胖困擾。2015年,我國衛計委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指出,中國18歲及以上人群的超重率高達30.1%,肥胖率為11.9%,分別比2002年上升了7.3%4.8%。如此驚人的統計數據告訴我們,我國居民正飽受肥胖之苦。 

   

  我國居民正飽受肥胖之苦(圖片來自網絡) 

      肥胖算不算是一種“疾病”呢? 

    

  肥胖是“病”還是“病因”之爭? 

  美國醫學會于20136月在芝加哥召開的年會上,通過投票表決正式將肥胖納入疾病范疇。 

  但是,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認為肥胖本身不算疾病,它只是誘發其它疾病的高危因素,因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在瘦人身上也會發生,而胖人不一定就會患這些慢性病。 

      科學家們經過長期研究發現,肥胖竟然有“健康的肥胖”與“不健康的肥胖”之分!這是2014年《細胞》雜志上一篇文章的新觀點。 

  簡單來說,如果脂肪貯存在該貯存(正位)的皮下組織,就屬于健康的肥胖。相反,如果脂肪貯存在不該貯存(異位)的內臟組織,就是不健康的肥胖。 

   

  嬰兒肥屬于健康的肥胖(圖片來自網絡) 

  皮下肥胖對胰島素敏感,不會患上糖尿病,血紅素氧合酶標志基因低表達。內臟肥胖對胰島素抵抗,將來會發展到糖尿病階段,血紅素氧合酶標志基因高表達。 

   

  啤酒肚屬于不健康的肥胖(圖片來自網絡) 

  因此,嚴格說來,不健康的肥胖肯定是病,而健康的肥胖不一定是病,“嬰兒肥”、“孕婦肥”與“將軍肚”、“啤酒肚”不可同日而語。 

    

  炎癥是內臟肥胖的肇因 

   

  炎癥(圖片來自網絡) 

      人們常說:炎癥是“百病之源”,它同時也是內臟肥胖的肇因。在這個過程中,兩種類型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于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1β(Il-1β)等促炎癥細胞因子大量且長期地分泌,使得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被持續激活,于是攫取過量前體精氨酸合成高水平的一氧化氮(NO),用于殺菌消炎。 

      在有限的精氨酸供給條件下,內皮細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活性將會明顯下降,導致其通血管和促進線粒體再生等正常生理功能失調。 

      這就是說,炎癥在激活iNOS的同時,就抑制了eNOS。一旦前者被打開就會出現內臟肥胖,而后者被打開則能導致內臟減肥(見下圖)。 

   

  圖中“紅色+號”表示激活,“黑色-號”表示抑制 

    

  線粒體數量的多少能決定脂肪是否積累 

      具體來說,決定脂肪積累還是脂肪消耗的“分水嶺”,是脂肪組織中血管及線粒體的多寡。 

  當血管及線粒體很少時,脂肪組織呈白色,稱為白色脂肪組織,脂肪無法氧化分解而積累。相反,當血管及線粒體較多時,脂肪組織呈褐色,稱為褐色脂肪組織,脂肪能氧化分解而消耗。 

   

  白色脂肪組織切片(圖片來自網絡) 

   

  褐色脂肪組織切片(圖片來自網絡) 

  由此可知,只要讓脂肪組織的顏色發生轉變,就可以輕松實現皮下增肥與內臟減肥,而脂肪顏色的互變又取決于炎癥的有無。歐洲藥理學雜志》最近多次報道,抗炎藥物阿司匹林可通過緩解炎癥促進線粒體再生,有助于內臟減肥,并防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發生。 

  《自然—醫學》發表文章指出,在攝氏1415度的低溫環境中,白色脂肪組織可以轉變成褐色脂肪組織,也就是增加線粒體數目,提高脂肪分解效率。 

   

  圖片來自網絡 

  最有趣的是,運動消脂減肥的奧妙在于,能模擬冬天瑟瑟發抖的“寒顫”,使白脂轉變成褐脂產熱防凍! 

線粒體如何調節胖瘦?

圖文簡介

西澳大利亞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日前在美國《科學進展》雜志上報告說,線粒體形態如果發生變化,會無法正常將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轉化成能量,進而引發成年人肥胖,患脂肪肝、心臟肥大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