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不斷進步的醫療技術,當血管變得狹窄或閉塞時,醫生可以為患者植入支架,支撐血管,解除這種狀況。


圖1 左圖為支架術前造影提示血管狹窄,右圖為支架植入術后管腔狹窄解除

  但現在,大家對于血管內支架的態度莫衷一是。雖然血管內支架已經成為治療不少血管狹窄性病變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價格較為昂貴等原因,很多人質疑使用支架的必要性,并擔心它對身體的影響。
  其實,國內發展血管內支架技術的時間并不算長。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的發展與完善,我國才逐步開展了血管內治療技術。到了90年代初期,我國的醫務工作先驅們逐步開展了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外周血管支架植入術,隨后神經介入領域逐步開展了經皮穿刺球囊擴張成形術。至本世紀初,又逐步開展了顱外腦血管支架植入術。
  1.血管內支架臨床應用現狀
  目前的血管內治療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包括復雜外周動脈病變、冠脈病變、顱內動脈狹窄等病變,都可以通過血管內支架技術予以治療。
  理想的血管內支架應該具有一定的支撐強度、抗拉強度及韌性,同時具備抗凝血活性。目前,應用到臨床當中的血管內支架材料主要有醫用不銹鋼及鎳鈦合金兩種,少數支架內部涂層少量抗血小板藥物。
  很多人說,植入支架后,就不能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了。確實,從理論上來講,體內植入支架后,不建議行核磁共振檢查,但這并非絕對。上述材質的支架,都是無磁性或者弱磁性,手術后6周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不會產生不良風險。當然,具體情況還要考慮核磁共振儀器的磁場強度,能否行核磁檢查,應該與主治醫師及影像科醫師共同商量,確保患者的絕對安全。
  2.血管內支架臨床案例

  一老年男性患者,反復發作眩暈、站立不穩,造影檢查,可見左側椎動脈起始段重度狹窄(圖1 左側);臨床考慮椎動脈狹窄導致小腦、腦干供血不足,引起腦缺血癥狀反復發作,隨后給予椎動脈支架植入術,術后椎動脈狹窄解除,腦供血明顯改善(圖1 右側),上述癥狀未再次發作。
  3.哪些疾病需要實施血管內支架治療?
  支架治療可以涉及到全身各部位的血管。
  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可進行冠脈支架植入,以擴張狹窄的血管,改善心臟的血供。
  外周血管病變的患者,如髂動脈、鎖骨下動脈狹窄患者,同樣可以進行血管內支架植入術,以改善肢體的血供。
  而腦血管狹窄患者,可進行血管內球囊擴張成形術或者支架植入術,改善腦卒中血供、覆蓋斑塊防止其脫落引發卒中。
  4.進行血管內支架治療后的注意事項
  首先,因血管狹窄行支架植入手術的患者,應該繼續口服抗血小板、降血脂藥物治療。由于血管內植入支架后,局部血管內膜增生、血小板聚集,容易再次狹窄,因此抗血小板治療是終生的過程,患者切勿認為植入支架后就不會再次發病。
  其次,外周血管植入支架后,應該限制局部劇烈活動,以減少支架與血管壁的相互作用力,保持支架的穩定性,而冠脈支架及腦血管支架植入后的患者,由于支架位置深,可不需限制活動。另外,支架植入后,應該定期復查局部血管超聲或者造影,如果早期發現支架內再狹窄或者支架斷裂,要及早處理。

在血管中“搭橋建梁”

圖文簡介

得益于不斷進步的醫療技術,當血管變得狹窄或閉塞時,醫生可以為患者植入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