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進入秋天后,臺風的活動仍然沒有停歇,平均來說,秋臺風的強度是要強過夏天的臺風的。那么,究竟秋臺風有什么特點呢?它與夏天時候的臺風有什么區別呢?人們又該如何防范秋臺風呢?
  秋風漸起,一場場的秋雨帶走了屬于夏天的氣息。許多地方的人們都已經換上了秋裝,然而海上的臺風卻仍然不能平靜,伴隨著上一波厄爾尼諾現象的結束,中太平洋的海水溫度迅速的從偏暖轉向了偏冷。


圖中紅色柱狀表示比平均海溫高,藍色則表示比平均海溫低。圖中下方數字表示月份和年份,左側數值表示偏高或偏低(負值)情況。

  最新的海溫預報則顯示,在未來的3個月里,赤道中太平洋區域(圖中灰框區域)的海溫偏冷情況仍將存在。就遠期來講,這將給我國冬季的氣溫增添上一份不確定性,今冬氣溫稍偏冷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當然,具體的氣候預測請關注中國氣象局等中國官方機構發布的正式信息。

  赤道太平洋海溫偏低給我們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秋臺風的數量和強度可能會有所增強。所以,防范臺風仍然不能掉以輕心。
  說了那么多,究竟秋臺風有什么特點呢?它與夏天時候的臺風有什么區別呢?人們又該如何防范秋臺風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下面的兩張云圖,左邊的云圖拍攝于2015年7月9日,圖中的主角是2015年的第9號臺風燦鴻(1509)。右邊的云圖拍攝于2016年9月14日,圖中的主角則是2016年的第14號臺風莫蘭蒂(1614)。這兩個臺風將分別作為夏臺風和秋臺風的代表進行分析。

  可以看見,燦鴻像是一個數字“9”,而莫蘭蒂則更像是數字“6”,一個尾巴朝下,一個尾巴朝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是由于夏臺風通常跟隨著夏季風,這里的夏季風通常來源于孟加拉灣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夏季風邊給臺風提供水汽,自身也會成云致雨,所以在臺風南邊形成了長長的尾巴。而秋臺風的形成則是處于夏季風和冬季風轉換之時,冬季風裹挾著冷空氣不斷南下,當冷空氣遇見臺風北部的臺風倒槽時,便會成云致雨,這就被稱為“臺風倒槽降水”。

  臺風倒槽降水的一個主要的特點就是遠離臺風本體,且出現在臺風北邊。在一些情況下,臺風倒槽引發的降水會比臺風本體帶來的降水更為猛烈。而且由于秋臺風具有這樣的特點,所以通常在臺風登陸前,就會引起降水,而且不僅僅在登陸點會有降水,而且在登陸點北邊的降水有時會更強。所以有時候就會出現臺風登陸福建,浙江受災,或者臺風登陸海南,兩廣受災的情況。
  來看一下這張2016年9月28日的雷達圖,圖中是今年第17號臺風鲇魚(1617),臺風在登陸臺灣后在福建二次登陸。由于臺風倒槽降水的影響,更為密集的黃色、紅色降水區出現在了浙江和江西兩地。所以雖然臺風在福建登陸,但是浙江、江西等地的人們卻依然不能放松防臺的警惕,或許風主要出現在登陸點附近,但是強烈的降雨卻有可能覆蓋登陸點以北的廣大區域。

  再來看看正在海洋上活動的今年第19號臺風艾利(1619)。臺風艾利在圖上位于廣東沿海,但是由于它形成了一個長長的地面倒槽(紅色實線),而隨著北方冷空氣滲透而下(藍色實線表示冷鋒可能的位置),在兩條實線之間的江蘇、浙江、福建由于倒槽和冷空氣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較為強烈的降水,而距離臺風較近的廣東的降水則沒有那么強。當然隨著后期冷空氣南下,臺風北側廣東福建等地的降水可能會加強,關于臺風走向和降水信息請密切關注中央氣象臺等政府官方機構發布的權威信息。

  最后總結一下如何防范秋臺風:
  臺風登陸地點一定是不能掉以輕心的了,而登陸地北邊以及較遠的區域則需要密切的防范臺風倒槽與冷空氣共同作用引發的連續性強降水。需要密切關注政府部門發布的防災信息以及氣象部門發布的天氣情況及時規劃行程,不要讓降水干擾了將來的計劃。
  文中衛星云圖來源于Himawari-8衛星,雷達圖底圖、天氣分析底圖來源于中央氣象臺官方網站,如需更詳盡的信息請前往查詢。

請收好這份秋臺風科學防范指南

圖文簡介

進入秋天后,臺風的活動仍然沒有停歇,平均來說,秋臺風的強度是要強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