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4000年前,我國就已經發明了傘。《史記》記載,最早的傘叫“蓋”,原文為:“五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其中的“蓋”字,指的就是傘,是避暑用的。還有諸如:“孔子將行,雨而無蓋。”這里說的就是雨傘了。《傘物記源》提到,古時的傘最初多為絲帛制做,紙發明后便出現紙傘,宋代稱為綠油紙傘。后來不僅用來擋雨,也用來遮陽。而且,傘的大小還可以顯示地位。
雨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用來遮風、擋雨和防曬。從結構上雨傘可分為手動式、半自動式和全自動式三種。手動式雨傘的開、合都需要人工手動來完成。半自動雨傘可自動打開,收起則需人工完成。全自動雨傘的開、合均可自動完成。其中,半自動雨傘是最常見的一種,其結構如圖所示。
雨傘的結構
雨傘的主體結構由傘柄、傘骨、傘面三部分組成。傘柄是雨傘的主心骨,對雨傘整體起支持作用。傘骨支撐整個傘面,負責傘面的開合。傘面則起著擋雨遮陽的作用。
傘柄上有一根強力壓縮彈簧,雨傘正是依靠它強大的彈力將傘面撐開的。但是,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彈簧的兩端均不固定,其自身可沿著傘柄整體上下滑動,彈簧在撐開雨傘的同時,將自身也舉了起來。試想,彈簧自身是有重量的,傘面和傘骨也有重量,為什么彈簧不但能克服自身的重量,還能克服傘面和傘骨的壓力將自身舉起,將雨傘撐開呢?乍一看,這似乎違背了萬有引力定律。在重力的作用下,彈簧怎么可能自舉呢?
雨傘結構看似簡單,其實它里面包含了巧妙的力學原理,現具體分析如下。
雨傘具有傘柄呈四周放射狀對稱的結構,我們沿一對兒傘骨畫出雨傘的縱剖面圖,如圖所示,圖中字母標記的各點均由鉸鏈連接。
雨傘縱剖面圖
假設傘面、傘骨和彈簧的等效總重量為G,如果雨傘共有n根傘骨,則每根傘骨受到的壓力相當于在圖中的M、N兩點分別掛了一個重量為的重物。
為了便于分析,將上圖做進一步簡化,如圖3所示。將假定的重物移到A、B兩點,這樣就可以只考慮傘骨的縱向作用力,而不必再考慮傘骨的橫向應力了。
在M點懸掛的重物,相當于在A點掛了
的重物,此改變對于彈簧受力來說是等效的。
雨傘縱剖面簡化圖
此時,彈簧處于壓縮狀態,設彈力大小為F。F同時作用于C點和D點,方向如圖中所示。F在C點沿傘骨CA、CB方向分解為F1和F2兩個力,在D點沿傘骨AD、BD方向分解為F3和F4兩個力。 ,
由于
,所以,
F1、F3沿傘骨CA和DA傳遞到A點,F2、F4沿傘骨CB和DB傳遞到B點。先對A點進行受力分析,A點受力情況如圖4所示。(圖中,F0為OA段傘骨對A點的拉力。)
A點受力圖
將A點受到的四個力分別沿水平和豎直方向正交分解。(設,水平方向向左為正方向,豎直方向向上為正方向。)
雨傘要想撐開,A點必須向左上方運動,所以要求A點水平和豎直方向的力均大于零。
B點受力分析與A點相同。
雨傘在撐開的過程中,彈簧逐漸伸長,C、D兩點沿傘柄向上移動,傘骨AC和BC由接近豎直變為水平方向。
彈簧長度的變化范圍,最初為(AD-AC),最終為。所以,要求彈簧必須具有
的伸縮量,并且其倔強系數要足夠大。
理論上,雨傘合攏后,所有傘骨都是豎直的,α、β、γ均為0。此時,F無論多大都無法撐開雨傘。而實際上,雨傘雖然合攏了,A、B兩點不可能完全落在傘柄OD上,所以,傘骨不可能完全豎直,只要F初始值足夠大,就可以將雨傘打開。
由以上分析可見,傘骨和彈簧組成的特殊結構是彈簧能夠自舉,雨傘能夠撐開的關鍵所在。傘骨和傘面雖然對彈簧產生了壓力,但同時也給了彈簧以支持,只要彈簧的彈力足夠大,就能將自身舉起,將雨傘撐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