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方的小伙伴們可是受了苦:剛剛經歷過今年以來最大范圍降雨,又迎來了今年以來最大范圍高溫,真可以說是,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

  “水深”已過,今天咱們主要來聊聊“火熱”——高溫的事兒。
  你知道嗎,并不是所有的熱天都能稱為高溫,高溫是有著它自身嚴格的“門檻”的。
  那么,溫度多高算高溫?
  在咱們國家,一般把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時稱為“高溫”,連續3天以上的高溫天氣過程稱之為“高溫熱浪”,或稱“酷暑”。
  但是,高溫熱浪的標準在國際上還沒有完成“大一統”。根據自己的氣候特征差異,許多國家和地區制定了不同的高溫熱浪標準。
  如荷蘭皇家氣象研究所將日最高氣溫高于25℃且持續5天以上(其間至少有3天高于30℃)的天氣過程為“高溫熱浪”;世界氣象組織(WMO)建議將日最高氣溫高于32℃,且持續3天以上的天氣過程定義為“高溫熱浪”。
  明白了高溫的標準,我們再來聊聊:
  這次高溫有多生猛?
  從6月19日開始,高溫大戲就在江南、華南等地拉開帷幕了。北方的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也沒能幸免。對于此次高溫,想必很多小伙伴都已有切膚之痛,恐怕掛在嘴上、裝在心里的都是同樣的三個字,那就是:熱!死!!了!!!


繪圖:翟勁松

  熱一下,不可怕。但持續一周以上都是高溫,就有些喪心病狂了。
  看看下圖中那火紅的一大片,高溫區域面積將近100萬平方公里!大部地區日最高氣溫在35~39℃之間,局部地區可達40~41℃。根據中長期預報,部分地區高溫日數甚至會達到10天以上!


圖片來自中國天氣網

  然而,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
  上周的強降水使得空氣濕度大增,而當空氣濕度較高時,身體的汗液蒸發速度很慢,就會有一種黏糊糊的感覺,會讓我們感覺更熱。哪怕最高氣溫只有35℃,你感受到的卻極有可能是40℃+ 的“酸爽”!
  難怪有小伙伴頓悟,高溫前先來一輪大暴雨,和蒸包子前鍋里要先放點水道理是一樣的。


繪圖:翟勁松

  說到這里也許會有小伙伴要問了:一言不合就下暴雨,二話不說就來高溫,這天氣怎么就這么任性呢?!
  別著急,下面我們就來說說:
  高溫是怎樣煉成的?
  雖然高溫的標準各地不盡相同,但各地高溫天氣的形成原因卻是大同小異。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1.全球變暖提供氣候背景。
  當前,全球變暖的趨勢已毋庸置疑,近130多年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始終處于增長趨勢。過去的幾十年,每一個十年的溫度都比前一個顯著溫暖。而2011—2015 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期,2015年是自1800年代末期有現代觀測以來最熱的年份。
  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極端高溫事件也越來越頻繁。
  2.天氣系統來觸發。
  高溫的形成往往是由特定的天氣系統直接導致的,其中最典型、最常見的就是有著“高溫使者”稱號的副熱帶高壓。
  從天氣預報主持人的口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隨著副高的加強,我國江南、華南等地將迎來一輪高溫天氣”之類的解說詞,尤其是夏天。
  這里的“副高”,說的就是副熱帶高壓。它是在南北半球副熱帶地區出現的暖性高壓系統,是夏季影響我們國家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由于副高的內部盛行下沉氣流,空氣增溫強烈,同時氣壓梯度較小,幾乎沒有什么風。因而在副高控制的地區,往往以晴朗少云的高溫天氣為主。如果副高強盛,則該地區就會出現干旱等災害。本次南方大范圍的高溫天氣,就是由副高北抬,長期盤踞于該地所造成的。
  除副高外,大陸暖高壓、熱帶氣旋、熱低壓、弱冷鋒等天氣系統也會催生高溫熱浪。


繪圖:弓盈

  3.城市熱島效應“火上澆油”。
  城市熱島效應指的是城市中心比郊區溫度高的現象,世界上熱島最強的是中高緯度的大中城市,德國柏林城區與郊區的溫差曾一度高達13.3℃!
  如今,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熱島效應更加明顯,對高溫天氣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正是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熱浪后浪催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的高溫天氣就火熱“出爐”了。
  附贈絕技:如何安然度高溫?
  高溫如此強烈,一定的防護措施還是很有必要的。文末給小伙伴們奉上高溫應對技能,希望小伙伴們及時get。
  1.穿著:最好選擇易吸汗、寬松、透氣的衣服,要注意勤洗勤換;
  2.飲食:要適量飲淡鹽開水、涼茶、綠豆湯等,不可過度吃冷飲,飯菜宜清淡,不宜吃剩菜剩飯。
  3.起居:適當增加午休,保證睡眠時間;渾身大汗時,不要立即沖涼;電扇不要直接對著身體長時間吹,進出空調房間注意適應室內外溫差。
  4.出行:盡量避免或減少戶外活動,尤其是在10—16 時不要在烈日下外出運動。若外出,應采取必要防護措施,如打遮陽傘、穿淺色衣,并帶上充足的水和防暑藥品。盡量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曝曬,注意到陰涼處休息。

高溫來襲,你真得懂高溫嗎?

圖文簡介

南方的寶寶們,在經歷了暴雨洗禮后,又迎來了高溫和暴曬,想必心里真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