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不少人選擇了出境游。
  而就在不久前,9月20日,國家質(zhì)檢總局發(fā)布公告,提醒前往馬來西亞旅行的消費者務(wù)必注意寨卡病毒病,在馬來西亞期間應自我監(jiān)測健康狀態(tài),如被蚊蟲叮咬,并出現(xiàn)發(fā)熱、皮疹等癥狀時,應當及時就醫(yī)。
  寨卡病毒病疫情似乎愈演愈烈。
  其實,我們生活在充滿病原微生物的環(huán)境中,這些微生物,尤其是病毒,不經(jīng)意間就會出現(xiàn)、打擾我們的生活。
  比如2002-2003年始于我國南部的“非典”疫情,2009年首發(fā)于北美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2年中東地區(qū)暴發(fā)的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2013年我國多地出現(xiàn)的H7N9疫情,2014年暴發(fā)于西非的埃博拉疫情,以及2014-2016年自中南美洲向全球蔓延的寨卡病毒病疫情。
  雖然每次病毒病的暴發(fā)都來勢洶洶,似有席卷全球之勢,但只要我們科學地認識、科學地面對并且科學地加以防護,任何一種病毒病都會無所遁形,被人類各個擊破!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最近的寨卡病毒病。
什么是寨卡病毒病呢?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


圖1. 37℃情況下,電鏡中觀察到ZIKV的形態(tài)(Kostyuchenko et al. 2016)

  圖1顯示在電鏡下觀察到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的形態(tài):球形,直徑40-70 nm,有囊膜。寨卡病毒的囊膜包裹著由一條正鏈RNA構(gòu)成的基因組,其大小約10.8 Kb。
  寨卡病毒還有幾位近親,如登革病毒、黃熱病毒以及西尼羅河病毒,他們都屬于黃病毒科的黃病毒屬。
  寨卡病毒得名于其發(fā)現(xiàn)地。
  1947年,通過黃熱病毒檢測網(wǎng)絡(luò),人們偶然在生活于非洲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恒河猴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病毒,并將其命名為寨卡病毒。隨后(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人群中也檢測到了寨卡病毒的傳播。多年來,這種病毒僅在非洲和南亞地區(qū)出現(xiàn)散在感染病例,最早的一次暴發(fā)是2007年發(fā)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亞群島的雅蒲島,確認病例僅為49例。然而2013年以來,西太平洋、美洲和非洲陸續(xù)報告寨卡病毒確診病例和疫情,到了2015年,疫情在中南美洲迅速擴散,其中巴西為重災區(qū)。(增加一些亞洲的疫情)目前該病毒已波及全球70個國家和地區(qū),我國也報道了數(shù)例輸入型病例。
為什么我們沒必要恐慌寨卡病毒?
  雖然寨卡病毒傳播速度高,波及范圍廣,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對這一病毒恐慌。
  目前,沒有證據(jù)表明寨卡病毒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不會因為接觸患者而感染。
  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蚊媒(伊蚊)傳播,伊蚊叮咬了寨卡病毒感染者后被感染,通過再次叮咬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上文提到的寨卡病毒的幾位近親也是通過蚊媒傳播的。伊蚊有很多種類,寨卡病毒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傳播(圖2)。


圖2. 寨卡病毒的傳播方式:埃及伊蚊(http://www.diyitui.com);性接觸(http://www.hljtv.com);血液傳播(http://www.xmxz.org.cn)和母嬰傳播(http://www.sccnn.com

  埃及伊蚊在全球熱帶地區(qū)廣泛分布,我國的海南省、廣東省雷州半島、云南省的邊境區(qū)域和臺灣南部都有其分布。除了伊蚊傳播,寨卡病毒也可經(jīng)其它方式傳播,但都比較少見,如通過性接觸和血液傳播,也曾有報道證實寨卡病毒可以通過胎盤傳播給嬰兒(圖2)。雖然乳汁中能夠檢測到寨卡病毒RNA,但尚沒有通過哺乳感染新生兒的報道。
  雖然人群對寨卡病毒普遍易感,但是80%的人是隱性感染,即不產(chǎn)生癥狀,20%的人會有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發(fā)熱、皮疹、關(guān)節(jié)痛和結(jié)膜炎等,一般持續(xù)不到7天,不需要做出特別處理,以對癥治療為主。少數(shù)患者可能出現(xiàn)格林-巴氏綜合征等神經(jīng)和自身免疫性并發(fā)癥,但較為罕見。
  但是,孕婦感染寨卡病毒可能會引起胎兒發(fā)生小頭畸形。2015年上半年,巴西暴發(fā)寨卡病毒疫情以來,新生兒小頭畸形的發(fā)生率增長了近20倍,而且小鼠實驗也表明寨卡病毒可導致胚胎“腦部”神經(jīng)元大量死亡,造成腦腔變大、腦皮層變薄,表現(xiàn)為典型的小頭畸形(圖3)。


圖3. 新生兒小頭畸形示意圖(www.cdc.gov

  盡管如此,目前尚無證據(jù)表明孕婦比其他人群對該病毒更易感。而且,在寨卡病毒疫情地區(qū),大多數(shù)婦女仍然可以正常分娩。因此,備孕或懷孕中的婦女無需恐慌,而且小頭畸形可以在妊娠期通過B超進行篩查,所以,建議曾經(jīng)前往或生活在寨卡病毒病疫區(qū)的孕婦進行常規(guī)的產(chǎn)前檢查并向醫(yī)務(wù)人員咨詢,按照醫(yī)生的建議加強胎兒檢測。
  盡管目前還沒有批準上市的疫苗產(chǎn)品,但是已經(jīng)有三種新型寨卡疫苗能夠有效保護小鼠和恒河猴免受寨卡病毒感染,且沒有不良反應;兩種疫苗已經(jīng)率先進入一期臨床試驗。在治療藥物方面,研究人員也從6000種候選藥物中發(fā)現(xiàn)三類治療寨卡的潛在藥物,有待進一步的動物實驗以及臨床效果評估。在中和抗體方面,多株人源抗體表現(xiàn)出對寨卡病毒的高中和活性,個別抗體可以有效保護小鼠抵抗寨卡病毒感染。
  由于沒有批準的治療藥物上市,預防顯得極為重要,控制伊蚊叮咬是重中之重!伊蚊喜歡在清潔的小積水中產(chǎn)卵滋生,定期對室內(nèi)室外的滋生地進行清理可以從源頭上消滅病毒的載體——伊蚊。雌蚊吸食人血,一般在白天叮咬人,黎明和黃昏為活動高峰,所以應盡量著長衣長褲,避免在這些時段在室外綠地等伊蚊較多的地方停留。家庭可使用蚊帳、安裝紗窗、蚊香等手段防蚊,從而切斷伊蚊叮咬的傳播途徑(圖4)。


圖4. 滅蚊、防蚊行動(http://photo.chinanews.com, http://www.chancheng.gov.cn,http://sports.21cn.com,http://js.qq.com

  此外,由于目前有證據(jù)表明寨卡病毒可通過性愛方式由男性傳染給女性,也可由女性傳染給男性,寨卡病毒病患者在體內(nèi)病毒清除之前,應禁止性生活,或者在性生活時使用安全套,防止傳播給他人。
參考文獻:
[1]Barbaspaeth G, Dejnirattisai W, Rouvinski A,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potent Zika–dengue virus antibody cross-neutralization[J]. Nature, 2016.
[2]Kostyuchenko V A, Lim E X Y, Zhang S, et al. Structure of the thermally stable Zika virus[J]. Nature, 2016, 533:págs. 425-428.
[3]Musso D, Roche C, Robin E, et al. Potential sexual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J].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5, 21(2):359-61.
[4]Miner J J, Cao B, Govero J, et al. Zika Virus Infection during Pregnancy in Mice Causes Placental Damage and Fetal Demise.[J]. Cell, 2016, 165(5):1081-1091.
[5]Stettler K, Beltramello M, Espinosa D A, et al. Specificity, cross-reactivity and function of antibodies elicited by Zika virus infection.[J]. Science, 2016, 353.
[6]Xu M, Lee E M, Wen Z,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Zika virus infection and induced neural cell death via a drug repurposing screen.[J]. Nature medicine, 2016.
參考網(wǎng)站:
世界衛(wèi)生組織網(wǎng)站:http://www.who.int/en/
中國疾控中心網(wǎng)站:http://www.chinacdc.cn/
美國疾控中心網(wǎng)站:http://www.cdc.gov/

寨卡來襲 今天你滅蚊了么?

圖文簡介

隨著十一國慶小長假的臨近,很多的人已經(jīng)開始計劃起自己的旅行,然而自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