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0日17時45分,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來自哈佛大學的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以表彰兩人在契約理論方面的貢獻。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
二位教授在契約理論的不同方向都分別做出了卓越的研究成果,本特·霍姆斯特羅姆的主要成果為激勵理論,他關于最優激勵合同的研究為解決績效薪酬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奧利弗·哈特則推動了不完全契約理論的發展,而契約理論影響了從公司治理到國家憲法的很多領域。
宏觀經濟學家與2016諾獎失之交臂 但貢獻巨大
2016諾貝爾經濟學獎塵埃落定,此前在一些機構預測中呼聲很高的宏觀經濟學家——保羅·羅默(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奧利弗·布蘭查德(2008至2015年間擔任國際國幣基金組織(IMF)的首席經濟學家)并未捧回獎杯。
宏觀經濟學家保羅·羅默
1969年至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累計頒發了47次,共有76人獲獎,其中,宏觀經濟領域的獲獎者最多,達到9人。
他們中,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詳(著作成為教科書)的經濟學家:
保羅·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
西蒙·庫茲列茨(Simon Kuznets )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與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
弗·馮·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和綱納·繆達爾(Gunnar Myrdal) 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創立貨幣主義理論,提出永久性收入假說。
經濟危機
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一些世界主要國家進入“負利率”時代,傳統的宏觀經濟理論對于經濟復蘇和經濟增長的貢獻遠不及前,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是什么?該如何保持世界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傳統的宏觀經濟理論沒有給出很好的答案。
保羅·羅默在1986年建立了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把知識完整納入到經濟和技術體系之內,使其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1990年,保羅·羅默發表《內生性技術變革》(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對古典經濟學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和資本”進行補充,增加了人力資本和新思想,提出信息技術將從根本上改變世界。
相比于人力資源,人力資本更能體現勞動者之間的貢獻差異,此后,他長期倡導人力資本的經濟力量和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貢獻。
簡單地說,套用電影《天下無賊》中葛優的經典臺詞:“21世紀什么最重要,是人才!”因此,雖然保羅·羅默與2016諾貝爾經濟學獎失之交臂,但他對經濟增長理論的貢獻仍然值得我們記住和敬佩。
歷年諾獎得主對經濟發展貢獻巨大
根據諾貝爾獎的授予原則,諾貝爾獎應授予對人類利益做出最大貢獻的人。下面,我們也來簡單看一下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工作對人類經濟發展的貢獻。
迄今為止,很多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論和方法都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地學習、推廣和應用,例如:
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和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等經濟學者完善并發展了貨幣理論,美國、中國等國家以此為理論基礎,建立了信用貨幣制度下的貨幣政策體系,制定了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和最終目標;
斯通(John Richard Nicholas Stone)主導提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成為世界多數國家進行國民經濟統計核算的主要依據;
基于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提出的投入產出方法,可以測算經濟體系(國民經濟、地區經濟、部門經濟、公司或企業經濟單位)中各個部分之間投入與產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默頓(Robert C. Merton)和斯科爾斯(Myron S. Scholes)提出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成為全球金融機構給期權等金融衍生品定價的基本方法;
以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命名的科斯定理為資源定價和資源稅的征收提供了理論依據。
曾經,閃爍著人類智慧的經濟理論創新支持了20世紀人類經濟的蓬勃發展,尤其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最多的美國(1969年至2016年78位獲獎者中,美國人46位),其經濟發展受益于20世紀宏觀和微觀各領域創新經濟理論的提出,同時,無論是宏觀經濟、金融市場的發展,還是大型企業的內部管理及跨國企業的管理,大量經濟實踐活動的反饋對于經濟理論的提出也有所啟發和修正。
中國經濟從諾獎中受益 未來應走“自主創新”之路
思想的貢獻沒有國界,但是各國的經濟基礎、社會行為規則仍有所差別。
多年來,中國同樣受益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思想貢獻。但是目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發展遇到瓶頸,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在指導中國經濟發展上力不從心。面對新形勢,中國的經濟理論也要走“自主創新”之路,需要本土的經濟學家根據國情、前瞻性地探索和提出能夠指導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