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比特幣的熱浪還未完全過去,另一股“洪流”便止不住大火起來。這就是最近在金融、保險領域熱炒,甚至在股票交易和投票選舉行業也刷足了存在感的區塊鏈技術。
要說最近各個行業關注的熱點,這項技術必須算上一個。舉數據說明:到現在為止,2016年全球最大的投資項目都與區塊鏈相關,投資金額已經分別達到5500萬美元和6000萬美元,而國內最大的一筆區塊鏈項目也在今年9月底也以超過2000萬美元的投資規模宣布。
首先,規范的說,這是一種將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綜合運用的新型應用模式。眾所周知的比特幣作為全球通用的加密互聯網貨幣,就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發展起來的,而區塊鏈上智能合約的支持,使更廣泛的、比特幣以外的數字資產的點對點轉移變成現實,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區塊鏈技術會作為價值互聯網的基石而變得引人注目了。
那么為什么區塊鏈有如此魅力呢?如果說今天的互聯網是信息通過TCP/IP協議進行點對點的傳遞,是信息互聯網,那么,價值(比如電子貨幣、電子資產等)脫離第三方進行點對點的轉移就是由區塊鏈技術提供技術可能。
通俗的講,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記賬系統。系統中的節點無需互相信任,通過統一的共識機制共同維護一份賬本,每個節點都有一份完整的數據記錄。區塊鏈 Blockchain,成塊(block)的交易通過密碼學算法連接在一起,使得整個賬本公開透明、可追蹤、不可篡改。
對比傳統的第三方機構信用交易,區塊鏈在數字支付中的流程分別可以描述成下面的簡圖:
圖1 第三方機構信用交易
上圖存在一個中心機構A,所有的節點要參與交易必須通過中心機構A來達成交易。這里的中心機構A扮演了兩個身份,一個是維護者的身份,即維護交易賬目且正常達成交,真實可靠,另外一個是特權參與者的身份,即發行貨幣(資產)的權利。(相當于央行)
而基于區塊鏈的支付方式則在中心機構的部分有所不同,可以用下圖描述:
圖2 基于區塊鏈的支付方式
在圖2節點a直接發送交易給節點d,所有節點一起確認并且驗證交易的真實性,更新了公共總賬以后,所有人再同步一下最新的總賬。這里我們將維護者的身份下放至每一個參與者手中,并且通過加密算法來保證交易真實可信,這里我們不需要對賬,我們只需要維護一條總賬就可以。(相當于每個人都可以看到的公共賬簿)
這樣一來,區塊鏈充當的角色就十分清晰啦!就因為區塊鏈作為一個具有公共防偽性的公共中介信用方,以無需中介參與,過程高效透明且成本很低,數據高度安全的優勢得到極大地關注。在未來,我們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把各種各樣的資產交易信息數字化。利用區塊鏈方便轉移、不易丟失的特性,未來公司的股權應該可以非常便捷地進行交易,不需要托管到某個中心。我們的錢也不必非得放在某一個銀行才能轉給你。資產證券化和資產數字化將是區塊鏈技術大有可為的未來趨勢。
有趣的是,2009年1月3日,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在自己創造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里留下一句永不可修改的話: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于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
當時正是英國的財政大臣達林被迫考慮第二次出手紓解銀行危機的時刻,這句話是泰晤士報當天的頭版文章標題。區塊鏈的時間戳服務和存在證明、第一個區塊鏈產生的時間和當時正發生的事件被永久性地保留了下來。
比特幣公司BTCC在2015年推出了一項服務“千年之鏈”即區塊鏈刻字服務,就是采用的以上原理。用戶可以通過這項服務將文字刻在區塊鏈上,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