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今年年初,發布了題為《從庇護所到戰場:美國太空防御與威懾戰略構想》的研究報告。該報告針對當前美國在太空防御與威懾問題上面臨的挑戰,提出系統并具有較高可操作性的“有限太空戰”構想,引起國際戰略界廣泛關注。
基本構想
報告從太空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及其所面臨的日益增長的威脅出發,在系統分析各類可用于應對太空威脅主要措施的基礎上,提出需要制定限制太空戰爭并能使美軍有效作戰的規則,包括:首先使戰爭蔓延到太空是促使事態升級且不負責任的;禁止發動對人類利用太空能力造成持久傷害的動能攻擊;攻擊或擾亂戰略太空系統將使事態高度升級而應當遭到反對;沒有直接和充分參與沖突的衛星和太空資產不是合法的攻擊目標;使用非太空手段回應太空系統的攻擊是合法的。報告還較為系統地論述了應如何有效維護這些規則。
從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出,其目的就是要保持美軍的軍事優勢,并要求潛在對手遵守規則。對此,報告提出應通過建立可信的威懾與特定的能力維護規則,使潛在對手意識到發動太空攻擊將付出一定代價,或者會最終失敗,進而促使對手知難而退。
綜合來看,“有限太空戰”構想所提出觀點并非完全獨創,蘭德公司在《太空威懾和先發制人》等研究成果中,曾經提及過建立規則并通過懲罰性威脅和降低對手攻擊效果來維護規則的設想。但報告綜合考慮當前面臨挑戰與現實能力限制,提出了令人信服且較為清晰的應對思路。
提出動因
美國作為全球軍事航天技術的“領頭羊”,之所以率先提出“有限太空戰”這一概念,源于其軍事戰略、所面臨現實挑戰和軍事能力特點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
一是保持絕對優勢的戰略訴求。在近年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戰略指導下,太空、網絡、無人作戰等領域都被美國視為繼續保持其絕對軍事優勢的“核心競爭力”。其中制太空權的獨一無二之處在于航天器能夠在主權國家邊界范圍內活動,進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存在,比其他任何作戰平臺都更加靈活和通用。當這一優勢面臨挑戰時,對太空戰的深入研究探索自然不可避免。
二是技術進步帶來的直接威脅。對于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在直接摧毀或干擾衛星等破壞太空系統方面長期存在著難以逾越的技術“天塹”。在冷戰時期,前蘇聯僅具備運用核武器攻擊太空的能力。基于各自利益,美蘇雙方在太空領域誰也不敢發難對方。但進入21世紀后,技術進步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具備打擊太空系統的能力,美國獨自支配太空的時代隨之結束。
三是彌補突出弱點的客觀需求。多年來,美國在航天領域一家獨大,其現有太空系統大多并不具備防御能力。而當前美軍最引以為傲的信息優勢,正是建立在這個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上。可以說,美國太空系統成為克勞塞維茨作戰理論中絕佳的打擊“重心”。令美國雪上加霜的是,現有的可能應對措施,無論單獨使用還是聯合運用,都不足以完全消除威脅。因此,“有限太空戰”構想的提出,既是客觀需求,也是無奈之舉。
主要局限
美國“有限太空戰”構想在維護太空安全穩定方面有一定進步意義,但其出發點歸根到底還是維護美國國家安全和軍事優勢,基于這一基本立場,注定使該構想存在難以避免的局限性。
首先,過于明顯的傾向使相關規則難以獲得廣泛認同。盡管報告反復強調應當對太空戰目標、手段進行限制以避免事態進一步升級,但同時又明確提出,當自身太空系統遭受攻擊,反擊將并不局限于太空手段。這種明顯不平等的規則顯然很難被其潛在對手所接受。究其根本,美國軍隊對太空支持的依賴性遠大于任何對手,而運用非對稱手段加以反制則是對手首選的“撒手锏”。
其次,威懾手段無法在復雜情況下有效控制沖突強度。“有限太空戰”構想中,有效威脅仍是維護相關規則最主要的手段。然而眾所周知,太空威懾同樣存在失效的臨界點,當沖突升級導致發動太空攻擊的收益超過代價,攻擊將不可避免。比如在雙方已經爆發激烈地面沖突的情況下,打破美軍巨大的信息優勢將是對方的首要目標,此時即使美方聲稱會通過大規模地面作戰報復太空攻擊,顯然也很難再起到威脅作用。因此,當具備太空攻擊能力的對手決心維護自身利益,甚至不惜與美軍一戰時,“有限太空戰”的構想就很難實現。
再次,相關對策可能進一步加劇未來太空沖突。可以預見,提升新部署太空系統的防御能力,會促使對手改進攻擊手段以確保摧毀;充分展示力量優勢,提高威懾效果,則無疑會導致各航天大國更有針對性地加緊相關建設;即使避免采用動能摧毀的攻擊方式得到廣泛認同,電磁、激光乃至以非動能手段驅逐衛星出軌等方式同樣可以達到攻擊目的。
未來太空戰爭是否能保持“有限性”尚未可知,激烈的軍備競爭和太空武器化卻正在進入人們的視野。在重新建立穩定的力量均勢前,太空從庇護所到戰場的轉變恐將不可逆轉。
(作者單位: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