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養生宜艾灸,疏肝火而養脾胃 “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陰陽平衡,晝夜均等、寒溫各半的時期,所以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此時天氣雖已轉暖但氣溫極不穩定,某些疾病極容易反復和加重,尤其容易發生感冒和過敏性疾病。 易發問題 中醫學認為,肝木應春。陰歷春三月,肝氣生發,肝陽易升,容易引起頭昏、頭暈、失眠、焦慮、抑郁;而肝木生發太過,容易克傷脾土,則會產生一系列的胃腸道問題;脾胃是人體的“后天之本”,乍暖還寒,加之春季所對應的肝木之氣生發太過,極易出現胃寒、胃脹、胃痛、腹脹、腹瀉等脾胃病。春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對應著“五體”中的“筋”。春天易傷肝,而肝主筋,肝傷則易致筋脈失于濡養,產生頸肩腰腿疼痛、風濕、類風濕等等。 節氣灸 春分時節木旺土衰,養生宜疏肝火而養脾胃。在春分前后施行助陽祛寒的“節氣灸”,可以健脾暖胃,柔肝伸筋。灸療時應注意補益和升發都不易太過,灸療時間要適當縮短,仍以肝經與脾經、胃經的腧穴為主要治療點。 小編推薦艾灸穴位:肝俞、脾俞、太沖、足三里 溫馨提示:如何改善春困? 除了以上身體容易出現的不適,春分前后,還會出現春困的現象,春困雖然不是病,但是不注意也可能影響日常的工作生活。 春困是因為人體潛伏了一個冬天的陽氣也跟著散發開來,以供生長和活動的需要,如冬天潛藏和儲蓄的陽氣不能滿足春天生發的需要,人體就會出現“春困”的癥狀,中醫的解釋就是氣虛,而西醫則認為春困是腦部供氧不足的表現。 用中醫艾灸療法,艾灸關元養生穴,可有效緩解春困癥狀。除了艾灸關元穴外,配合足三里和太沖等養生穴,療效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