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成了我國教育界乃至社會公眾熱議的話題,圍繞什么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怎么培養、核心素養對學校課程教學甚至考試改革會有什么樣的影響等問題展開了廣泛討論。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在京正式發布。據該研究成果報告,所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基本內容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進一步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依據。但要落地生根,還需要結合各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學校教育教學實際情況認真研究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以其中的“責任擔當”來說,中小學生身心發育還很不成熟,究竟需要培養他們什么樣的責任擔當呢?從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特點和教育教學目標、任務出發,筆者認為主要應培養以下幾方面的責任擔當: 一是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責任擔當。學習是中小學學生最主要的任務,學會學習則是完成這一任務的首要目標。為此,首先就是要讓他懂得學習是自己的事,學習好壞都得自己負責。只有當他樹立了這樣一種對學習的擔當意識,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奠定樂學、好學、會學的基礎。 二是對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負責的責任擔當。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而健康則是人的生命的重要保證。尊重生命,愛惜健康,既是一種美德,更是一份責任。不傷害自己和他人,養成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生命情懷,是上對國家民族,下對自己和家庭應有的擔當。從小對孩子進行生命關愛教育,是對他人生的奠基。 三是對身邊環境負責的責任擔當。良好的自然環境是我們生存的基礎,破壞環境就等于自殺。以一顆敬重之心去珍愛、保護自然環境,不僅是國家、社會的責任,更是每一個人應有的擔當。讓孩子從身邊小事做起,是對中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樹立擔當意識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法。 四是對家庭文明、和諧負責的責任擔當。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家庭是孩子社會化的開始。孩子從小樹立對家庭的責任擔當也是長大以后更好地為國盡責。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紐帶和橋梁,是家庭和諧的潤滑劑。讓孩子從日常的灑掃應對、待人接物做起,樹立擔當意識,不僅能夠增進家庭和諧,還有利于家長反省自躬,提高家庭文明素質。 五是對集體負責的責任擔當。團隊精神、合作意識,是現代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而這種素質的培養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實現,有什么樣的集體就會造就什么樣的人。反之亦然,為集體貢獻一份力量,承擔一份責任,不僅是每個人的份內之事,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更是一種擔當。 六是對自己的過錯行為負責的責任擔當。“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孩子。但能否養成知錯必改、過則不膩的思想意識則又是另一回事。為此,對學生的過錯,教師和家長不應大包大攬,撇下孩子主動攬責,模糊孩子的是非觀念。而應教育孩子明辨是非,主動擔責,“知恥近乎勇”,養成正確的擔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