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出生1周之后,要經常飼喂常乳。喂食用具應該進行嚴格的消毒。在犢牛出生3~4天后,要訓練小牛自己從奶桶中吸奶。飼喂量要根據飼養時間的延長,不斷增多。如在牛犢出生2~14天,采食量要保證4升;在15~25天,采食量要保證5升;在26~56天,采食量要保證6升;57天之后,開始斷奶的過渡,要保證每天早晨3升;60天正式斷奶。 在犢牛出生之后的10~15天,要飼喂顆粒料,有助于犢牛的瘤胃發育,為其斷奶提供幫助。在訓練時,先在其口角或者鼻端涂上顆粒料,任其舔舐,控制飼喂量為每天10~20克,之后可以增加飼喂量,達到80~100克。當犢牛長到1月齡之后,采食量要達到250~300克,2月齡時,要達到500克。但是,飼喂的同時要注意犢牛的反應,以免飼喂量過大引起瘤胃脹氣或者消化不良。 為了滿足犢牛消化系統的發育需求,提早在瘤胃中建立微生物群系,促使犢牛消化能力提高,在犢牛1周齡時,要訓練犢牛對優質青干草的采食。在飼喂時要注意,青貯的飼喂量要低于青干草飼喂量的50%,每天要逐漸提高采食量,直到斷奶時,要達到每天1.5~2千克的攝入量。 針對傳統的犢牛斷奶期養殖方法的弊端,我們提出了新型的斷奶期犢牛的奶牛養殖技術,即60天的斷奶技術。這種斷奶技術主要是根據犢牛每天的采食量而制訂的,當犢牛連續3天的采食量達到1~2千克時,并且每天的增重平均達到0.7~0.85千克時,即可實行斷奶。 犢牛斷奶之后,應該在犢牛欄中繼續飼養1~2周。在這一過程中,要減少外界環境的應激變化,同時要確保優質干草和飼料與斷奶前的配比保持一致,避免因飼料配比問題導致犢牛出現應激變化。在斷奶1周之后,犢牛每日的采食量要加倍,但不要超過每頭每天2千克的最高采食量。待到斷奶轉群之后,應該按照小群的飼養方式,即每群犢牛的數量控制在7~10頭,并在過渡期采用合理的配比飼料。 在犢牛的飼喂過程中,應該及時對犢牛的飼喂用品進行消毒,并不定期的清洗犢牛舍,清理排泄物。夏季更是要做好衛生防范措施,減少疾病的傳播。 編輯:李敏

犢牛斷奶管理技術

圖文簡介

伴隨著我國奶牛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奶牛養殖技術已經難以適應當今的養殖規模,尤其是在犢牛的養殖技術上,更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如何提升犢牛的養殖技術,采用科學的管理方式飼養和管理犢牛已經成為我國奶牛業快速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