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是東北的核心養殖品種,鯉魚惡性爛鰓病是這幾年危害最為嚴重的病害,一旦發病損失巨大,嚴重時3天~4天魚鯉魚死亡會超過百70%,甚至絕坑。 東北區域6月末到7月初,氣溫25℃以上開始大量暴發。初步判定此病和水質老化有關,同時和魚免疫力有關,與新塘老塘無關。提前調理水質是防治本病的有效辦法。提前調理水質雖不能百分之百的預防此病的發生,但是能有百分之80%的有效率,可以作為防治此病的有效手段。 此病發病前經常出現魚食量暴增,這是因為水體某種單一藻類的大量繁殖,導致水體溶氧的猛增。在水體溶氧高的情況下,魚的攝食量出現暴漲,這往往是發病的先兆。 癥狀:病魚魚體發黑、食量減少、出現爛鰓癥狀,鰓絲暗紅嚴重的眼睛凹陷。個別時候出現鑲金邊,腮一半黑、一半淺紅,同時鰓明顯腫脹,但并不出現一般爛鰓的開天窗現象。解剖后發現肝膽基本正常,個別脾腫大但色澤正常,腎微腫,腸道無食并有少許黏液。 傳播途徑:此病在一個塘里的傳播主要通過水直接傳播,有人做過實驗,把病魚放入未發病的池塘,一周后也出現了發病癥狀。在不同塘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間接傳播,筆者認為水鳥可能是傳播此病的關鍵之一,水鳥喜歡啄食水面病魚的眼睛和肝臟部分肌肉,然后再到其它塘覓食,所以造成發病無規律,有時呈間隔式發病狀況。 專家觀點(沈陽附近魚病防治的技術性代表人物李成勇):此病應以預防為主,提早發現是治療減少損失的關鍵。 此病發病前7天左右,一般會出現魚吃料量倍增,當地的老百姓稱為“吃不走”,吃光投喂的料也不離開料臺,2天左右又恢復正常;5天左右有魚在料臺附近出現懸停,受驚嚇反應遲緩,給人感覺慢半拍;7天后開始死亡,魚體質好的塘會出現10%~15%的死亡量,嚴重的80%~90%死亡。 對于此病一旦高溫季節出現食量暴增,應該給予足夠重視,此時治療成功率能達到80%以上,是治療的最佳時機。 治療方法:首先要進行水質檢測,若發現水質有問題,可以使用改水劑改良水質,或者注入一部分新水,但不能大量換水;若水質指標正常,則直接通過內服藥治療,一般通過內服特定的復合抗生素結合免疫增強劑,按療程服用后大多數魚塘都能有不錯的效果。 用藥訣竅:治療此病時要考慮到水質pH值對藥效的影響,以免影響到最終治療效果。如果水體偏堿性則抗生素的用量適當減少;反之免疫藥量減少,抗生素用量提高。這是因為大多數堿性條件能促進抗生素的吸收,提升抗生素的效果。 這種病盡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大多可以將損失量控制在比較小的范圍內,一旦出現料臺附近懸浮停食現象,損失肯定在所難免,應盡量避免用藥免得造成因為應激反應放大損失。 編輯:李敏

鯉魚惡性爛鰓病的防治

圖文簡介

鯉魚是東北的核心養殖品種,鯉魚惡性爛鰓病是這幾年危害最為嚴重的病害,一旦發病損失巨大,嚴重時3天~4天魚鯉魚死亡會超過百70%,甚至絕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