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海參育保苗過程中出現的白色絲狀菌,俗稱“白毛”,屬于一種真菌,其在池壁或附著基上生長后能分泌毒素,能夠對海參苗產生一定的毒害作用,引起參苗萎縮不伸展、狀態差不攝食,甚至化皮,在海參大棚養殖階段都會出現,危害較大,并且看似簡單的病癥但短時間比較難治愈。 “紅圈”,是一些大量生長的細菌以及其代謝產物聚集并黏附在硬質的附著基或者池壁上,由于密度大而形成肉眼可見的顏色,不同的菌聚集所產生的顏色不同,較常見的是“紅圈”、“黃圈”。“紅圈”特指紅細菌,圈內的菌及代謝產物對海參有毒性,使得海參出現萎縮、排臟等現象,危害比較大。 主要原因 1)外來水源水質比較差,本身含有這種菌的孢子或含有紅細菌過多,在用水時沒有過濾除去,為該菌的生長繁殖創造了條件。 2)育保苗過程中不斷的投餌又長期不倒池不換板,使得池底和附著基上殘餌糞便等有機質較多,加之池中有益微生物少,分解有害菌不及時,使得有害菌群滋生并大量繁殖。 3)長期投喂劣質的海泥、餌料,營養不均衡,或亂用藥物,最終破壞整個池中的水化學環境,短期內導致有害菌迅速繁殖聚集,引起“白毛”或“紅圈”。 防治措施 “白毛”比較常見但短期內比較難治愈,必須以預防為主;引起“紅圈”的紅細菌相對較容易處理,實際上在養殖管理過程中稍加注意就可避免。 1)如果有條件,要對外來水源進行過濾,嚴重時對水質進行一定的消毒、解毒處理,從源頭控制真菌、細菌的引入。 2)根據自身養殖情況,定期潑灑微生態等有益微生物制劑,培養水體中的有益菌群,破壞有害菌類的生長環境,從而起到抑制有害菌群大量繁殖的作用。 3)投喂質量好,營養平衡的海參餌料,而且要控制好投喂量,避免過多投喂,尤其出現問題的時候更應該減少投喂量。 4)選用優質的新鮮海泥,觀察每一批海泥的新鮮程度,這個問題在平時養殖過程中經常被忽視,在養殖池發生問題的情況下,應該對海泥也采取消毒、殺菌的措施。 5)加強管理,根據養殖密度、水溫、參苗大小等適時倒池換板,確保附著基和池壁的清潔,尤其是“紅細菌”。 6)在出現問題的初期,可以潑灑微生態制劑和解毒類產品等,一方面調理池中水環境,一方面抑制有害菌生長;嚴重時,可以適當應用藥物治療,治療的原理就是殺菌、消毒,關于使用何種藥物請咨詢相關專家。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