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要做強農業,必須盡快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高產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近日,農科110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副研究員張中東圍繞“鐮刀灣”地區的玉米產業結構調整為大家講解了如何通過調整結構、轉變方式來實現玉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問:張老師您好,當前我國糧食生產供求失衡,既有總量問題,也有品種結構問題,請您簡要分析一下我國糧食生產現狀。 張: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是常態,從總量看,現在每年缺口在1500億斤左右,主要是大豆,約1200多億斤,除了糧食外,棉花、糖料,缺口也在逐年增加。從品種結構看,缺口最多的是大豆,自給率只有20%,進口量還在增加。小麥總量還可以,但優質強筋小麥還不夠。大米、玉米主要是國內外價差,刺激了進口量增加。這三大作物的自給率都保持在95%以上。隨著人口增加、二孩政策放開、城鎮化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需求量將呈剛性增長趨勢。 我國國情、農情的顯著特點是糧食需求量“超大”,人均資源占有量“超小”。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受損,農業發展面臨生態環境束縛和資源制約兩道“緊箍咒”,使得拼資源、拼投入品、拼生態環境的傳統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必須走資源節約、生態友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問:農業部對“鐮刀灣”地區進行了玉米產業結構調整,很多朋友還不太明白“鐮刀灣”玉米產區指什么,請您介紹一下。 張:好的。為了明確玉米調整的劃區重點,農業部決定對玉米增速率快的非優勢玉米種植區進行結構調整,地圖板塊形成了類似鐮刀彎狀的分布。涉及五個分區十三個省(區)分別是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廣西、貴州、云南13個省(區)。它們屬于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和畜牧業發展優勢區,生態環境脆弱,主要特點是: (1)基礎設施薄弱。中低產田的比重超過2/3,玉米單產不穩定,年際間波動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重不足30%,每年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2億畝,占全國的一半以上,是典型的靠天吃飯的農業區。 (2)生態環境脆弱。玉米擴張與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匱乏、有效積溫不足、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石漠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3)市場競爭力弱。玉米生產成本高,加之地處邊遠區域,外運成本也高,處于競爭劣勢。 (4)產業融合度低。隨著勞動力價格上升,“鐮刀彎”地區農戶越來越傾向選擇玉米種植,玉米一糧獨大,種植結構呈現單一化演變。 種養業配套銜接不夠,一二三產融合不緊,加工水平和轉化增值率不高,產業鏈條短,亟需加快玉米產業轉型升級。 問:那么“鐮刀灣”地區進行玉米結構調節有哪些條件呢? 張:一是調整有空間。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糧食生產能力邁上新的臺階,特別是玉米市場供應充足、價格平穩,保數量的壓力有所緩解,為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騰出了空間。 二是發展有需要。農產品消費結構加快轉型升級,膳食結構多元化,營養健康、生態安全農產品市場廣闊,特別是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優質專用飼料需求旺盛,可實現糧食等農作物的就地轉化和過腹轉化。 三是種植有基礎。“鐮刀彎”地區屬于多元種植區,適宜多種作物生長,而且有多種作物輪作的傳統和習慣。特別是“糧改飼”和糧豆輪作試點取得初步成效,為大面積推廣積累了經驗。 四是調減有意愿。政策扶持信號減弱,市場價格下行信號增強,農民有意調減玉米,發展高效種養。收儲倉容緊張,露天存放多,安全隱患大,主產區支柱企業的糧食精深加工開工不足,地方政府責任大,有利于調整優化種植結構。 問:“鐮刀灣”玉米產區調結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生態恢復為愿景,以提質增效為目標,以尊重農民意愿為前提,有哪些實施原則要遵循呢? 張:實施原則主要有:(1)堅持因地制宜,做到有壓有保。綜合考慮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市場條件、產業基礎等因素,保護優勢產區,調減非優勢區種植。 (2)堅持市場導向,尊重農民意愿。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安排作物品種結構。尊重農民意愿和經營自主權,充分調動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性。 (3)堅持多業并舉,推進產業融合。根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和生產優先序,以銷定產、以養定種,打造全產業鏈。發展青貯玉米、鮮食玉米,統籌兼顧其他生態適宜性作物和優質飼草,科學推進種養結合、生產與加工結合。 (4)堅持創新驅動,促進提質增效。推進農科教、產學研大聯合、大協作,增強產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創新生產經營方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產業轉型升級。 (5)堅持著眼全球,確保產業安全。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建立產業預警機制。 問:結構調整主要調整哪些方面呢? 張:結構調整整體上要構建時空結合的布局結構、用養結合的種植結構、農牧結合的種養結構、產銷結合的產業結構。 (1)適應性調整。改種耐旱、生育期短的作物。 (2)種養結合型調整。以養定種,采取“糧倉”+“肉庫”+“奶罐”方式。 (3)生態保護型調整。改種生態保護、生態涵養功能植物。 (4)種地養地結合型調整。糧豆、糧草等輪作,豆科固氮養地。 (5)有保有壓調整。穩定核心區、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特別是調減黑龍江第五積溫帶及部分第四積溫帶的玉米。 (6)圍繞市場調整。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訂單種養、產加銷融合。 問:“鐮刀灣”地區調整玉米結構的具體方向和目標分別是什么? 張:具體方向是:(1)調優春玉米、穩定夏玉米。鞏固提升玉米優勢產區,適度調減非優勢產區,重點是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春玉米,示范推廣機械粒收、收后干燥和殘膜回收技術,促進增產增收和環境友好。穩定黃淮海地區夏玉米面積,大力推廣適合籽粒機收品種,推進全程機械化生產。到2020年,玉米面積穩定在5億畝左右,因地制宜調減“鐮刀彎”地區玉米面積5000多萬畝。(2)擴大青貯玉米、適當發展鮮食玉米。根據農牧結合、以養定種的要求,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提供優質飼料來源,就地過腹轉化增值。適應居民消費升級的需要,擴大鮮食玉米種植,為居民提供營養健康的膳食纖維和果蔬。青貯玉米面積達到2500萬畝、增加1500萬畝,鮮食玉米面積達到1500萬畝、增加500萬畝。 目標是力爭到2020年,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億畝左右,比規劃初期減少6000萬畝左右(折玉米產量500億斤)。重點發展:(1)青貯玉米和鮮食玉米1500萬畝。(2)恢復大豆輪作1500萬畝。(3)苜蓿等飼草1000萬畝。(4)雜糧雜豆1000萬畝。(5)春小麥、經濟林果和生態功能型植物等各300萬畝。 為區域畜牧業和精深加工提供優質的原料,推動農牧緊密結合、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效益提升和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問:那么對“鐮刀彎”地區進行玉米結構調整的保障措施又有哪些呢? 張:“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保障措施: (1)加強頂層設計。成立組織領導機構,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可行方案,建立健全協作機制。 (2)強化政策扶持。完善價格政策、完善補貼政策、完善金融政策。要加強主產區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核心產能。 (3)推進科技創新。主要是種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集成創新。 (4)加強示范引導。因地制宜制定玉米結構調整的技術方案,推介引導。 (5)促進產業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尤其要扶持發展大型畜牧養殖、加工企業和飼草企業,帶動“糧改飼”和農牧結合。 (6)加強市場調控。準確掌握玉米市場動態,加強市場調控,完善玉米儲備調控體系,加強進出口調控,加大對糧食走私的打擊力度。 編輯:孫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