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銹病是小麥生產上分布廣、傳播快,危害面積大的重要病害。隨著氣溫的回升,小麥條銹病將陸續進入發生危害盛期,須注意加強防治。 發病特征 小麥條銹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其次是葉鞘和莖稈,穗部、穎殼及芒上也有發生。苗期染病,幼苗葉片上產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葉片初發病時夏孢子堆為小長條狀,鮮黃色,橢圓形,與葉脈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縫紉機軋過的針腳一樣,呈虛線狀。后期表皮破裂,出現銹褐色粉狀物。小麥近成熟時,葉鞘上出現圓形至卵圓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鮮黃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產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線狀,扁平,常數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成熟時不開裂,區別于小麥稈銹病。 防治方法 該病是氣傳病害,須采取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藥劑防治和栽培措施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 1.農業防治。基本措施是因地制宜地種植抗病品種。加強小麥的田間管理,增強小麥抗病能力。小麥收獲后及時翻耕滅茬,消滅自生麥苗,減少越夏菌源,能減輕小麥的發病程度。 2.藥劑防治。①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克,拌麥種150公斤或12.5%特譜唑可濕性粉劑60~80克拌麥種50公斤。②春季葉面噴霧。小麥拔節至孕穗期,病葉普遍率達2%~4%,嚴重度達1%時開始,噴灑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譜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25%敵力脫(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與挑治相結合。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