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岳江
隱形飛機自問世以來,由于它采取奇特的外形、隱形設計,在研制和試飛時曾在相當長時間內,被人們視為“空中飛碟”和“不明飛行物”。
在美軍入侵巴拿馬戰爭中,隱形飛機“初露鋒芒”,后在海灣戰爭中再創佳績,成為空襲作戰的開路先鋒和防空武器看不見、打不著的空中“神秘怪物”。然而,在科索沃戰爭中,隱形戰機卻威風掃地,南聯盟軍隊擊落美軍F-117A隱形戰機,打破隱形飛機不可擊落的神話。這一事件證明,只要找到隱形飛機的致命盲點,加強針對性訓練,熟練操作防空武器系統,劣勢裝備也能成為隱形飛機的“克星”。
在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軍隊之所以能擊落隱形飛機,不完全靠的是運氣。巴爾干地區長期的戰事和不穩定的戰爭因素,使南聯盟軍隊不得不潛心研究美軍空襲作戰的特點和規律,尤其是隱形飛機的突防戰術。戰時,南聯盟立足現有武器裝備,充分發動群眾預警作用,對蘇式第二代防空武器系統進行改進,并在戰前進行有針對性的反空襲演練,總結了幾套打隱形飛機的方法和手段。
目前,抗擊隱形飛機,除了加緊研制和裝備超視距雷達、光學雷達、告警雷達、激光雷達、雙基雷達、米波雷達等反隱形裝備之外,探尋隱形飛機的盲點也是制勝之道。
美F-22隱形戰斗機(資料圖片)
隱形飛機被美軍于20世紀80年代用于戰場,當時,世界各國對隱形飛機的外形了解較多,但對其性能、隱形原理、構造設計和戰術手段等了解甚少,更有甚者把它看成十分神秘難以捕捉的怪物。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擊落美軍F-117A,讓世界各國看到隱形飛機并不是不可戰勝的神話。
美軍第一代F—117系列隱形飛機沒有水平尾翼,外表由許多不規則的平面構成,可以散射雷達波。飛機的外表還涂有吸波材料,當對方防空雷達進行照射時,許多雷達波會被該型機吸收,無法反射回去。位于機身兩側的進氣口處設有格狀柵欄,把容易反射雷達波的發動機與外界進行隔離。
飛機起飛時,該型機為了增加進氣量,可打開進氣道上方的輔助進氣口,該型機發動機也進行了隱形處理,使該型機雷達反射面積降到0.1平方米以內,紅外輻射量低,因此不易被發現和攻擊。此外,由于隱身的需要,隱形飛機取消外掛架和外部發射裝置,其彈藥攜帶量明顯減少。但就目前所有隱形戰機而言,仍然無法實現全方位和全電磁波段的所謂“全隱身”能力,特別是當戰機在執行任務時,雖然沒有外掛裝置,但其發射導彈瞬間、爬高時會反射電磁波。
從美軍隱形飛機在幾場局部戰爭中的運用,不難看出具有以下突防的特點和規律:隱形飛機通常是在夜間執行首批攻擊任務,轟炸敵防空、指揮系統及重要戰略目標;通常是以電子干擾為前奏,在巡航導彈攻擊的配合下實施轟炸;隱形飛機憑自身隱身性能,通常是在沒有戰斗機護航情況下,單獨執行對敵防空導彈和雷達陣地實施低空壓制性攻擊和戰略、戰術偵察任務。由于隱形飛機有一些特殊的技術要求,使它在作戰運用上為防止電磁信號外漏而暴露行蹤,其在執行作戰任務過程中,通常不得不停止與控制中心進行不間斷的無線電聯絡,而只能按預定作戰方案飛行。同時,為了防止在作戰中與己方作戰飛機相撞,它通常只能由單機在指定空域和規定的時間范圍內行動。
隱形飛機與普通戰機相比,確有其先進性和許多優長。如可實施低空攻擊、超低空攻擊,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強;隱身戰機能攜帶激光制導炸彈,能實施點狀轟炸,把炸彈從煙窗中投進去,命中精度極高。在海灣戰爭中,出擊達1270次的F—117隱形戰斗轟炸機立下汗馬功勞,完成美軍戰略總目標任務的40%,共投彈2000多噸,其精確制導炸彈的命中率達80%以上。
目前,美軍隱形飛機主要弱點有:采用的吸波涂料和隱身結構,主要是針對厘米波雷達,而對米波、長波、毫米波、紅外波段的雷達和傳感器,其隱身效果則大打折扣。其在發射空空導彈或空地導彈時,必須把發射架從機內伸出來,會增加該型機的雷達信號,此時狐貍的尾巴就會露出來。不過,這個時間很短,對方必須分秒必爭地進行作戰準備。還有,現有隱形飛機與戰斗機空戰,在速度上處于劣勢,一旦被對方戰斗機發現或跟蹤,便很難死里逃生。
出品: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