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賓 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博士后 張翚

  列寧說:“沒有不用謀的戰爭。”謀略的地位作用在冷兵器、熱兵器和機械化戰爭時代得到了充分肯定。進入信息化時代,新軍事科技日新月異、新軍事理論層出不窮,傳統謀略躍升到一個全新層次,得到不斷的揚棄和升華。順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的形勢,厘清信息化戰爭謀略運用的著眼點,有助于我們在未來戰爭中爭取主動,奪取勝利。

  廣撒“戰爭迷霧”

  迷惑對手“大腦”

  突然性對克敵制勝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課題。達成突然性可急劇削弱敵方戰斗力,大大提高作戰效益。孫子說“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此兵家先勝,不可先傳也。”克勞塞維茨說:“突然性是一切戰略戰術的精髓。”信息化戰爭中,無論力量優勢方還是劣勢方,都十分重視謀求行動突然性。在伊拉克戰爭,美軍以“斬首行動”猝然發難,有效震懾了薩達姆,降低了其指揮效能。2006年黎以發生沖突,黎巴嫩利用對手麻痹,打了一個反應速度的時間差,用一枚“諾爾”導彈重創以色列海軍最先進的隱形護衛艦“哈尼特”號,創造了堪稱經典的反艦突襲。可見,信息化戰爭,突然性不會消失,需要結合時移勢轉的情況推陳出新,不斷豐富、創新與時俱進的方法。

  達成突然性往往需要運用瞞天過海、聲東擊西、調虎離山、引蛇出洞等謀略。這些欺騙手段必須非常逼真,否則,被敵識破,反會陷于被動。信息化條件下,強敵憑借電子偵察、網絡偵察、雷達偵察、多光譜偵察、空間偵察等先進的偵察技術和裝備,已構建起陸、海、空、天、電全維一體的情報偵察體系,具備了對戰場進行全天候、全天時、全方位的偵察、監視和定位能力。單純“隱真”很難蒙蔽強敵功能互補的高技術偵察,示假技術越來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各國軍隊裝備的充氣式、膨脹泡沫式、發泡式、裝配式制式假目標具有外形逼真,批量生產,結構輕巧,運輸方便,架設與拆收快速等優點;就地征集或利用就便材料加工制作的假人、假工事、假兵器、假渡口等假目標也取材方便,經濟實用。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示假技術有效欺騙了空中偵察,吸引了大量造價昂貴的精確制導武器,使美軍空襲命中率與預想效果相去甚遠。先進的信息技術雖然能幫助人們看到“山那邊的事情”,卻不能保證人們及時看懂對手企圖。如果技術得力,謀略得當,時機得體,多法并舉,廣撒“戰爭迷霧”,即使蒙不住對手的“眼睛”,也完全可能迷惑對手的“大腦”,大大提高軍事行動成功率。

  謀取主導戰場

  主動權的“權中之權”

  鬼谷子說:“事貴制人而不制于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于人者,制命也。”信息化條件下,對抗雙方的所有行動均處于信息網絡的監視、控制之下,制信息權成為主導戰場主動權的“權中之權”。謀取信息優勢,掌握信息制權自然也就成了信息化戰爭謀略對抗的焦點。目前,全球13臺域名根服務器,1臺主根服務器在美國,其余12臺副根服務器中,9臺在美國,剩下3臺分別在英國、瑞典和日本。從理論上說,通過根服務器,能夠輕易地進行全球性情報竊取、網絡監控和攻擊。因此,美國可謂牢牢控制著全球互聯網的“總開關”,成為網絡世界不二的“霸主”。美國不僅是互聯網的創始國,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承認實施過網絡戰的國家,連續研發出包括“震網”“火焰”“舒特”等在內的3000多種病毒,擁有2000多種網絡戰武器系統,并不斷出臺關于網絡空間作戰的系列法規文件,建立規模龐大的網絡戰部隊,積極開展網絡攻防演習,力求確保其網絡信息領域的絕對優勢。

  施謀用計與恰當發揮技術裝備的作用都是對抗的基本手段,兩者相互依存、互相促進。信息化條件下,部分指揮謀略已滲透到網絡化作戰計劃與執行控制的過程之中,物化到導彈突防技術、戰斗部攻擊方式、假目標掩護原理等層面的程序中,只有實現寓謀于器、以謀馭器,才能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地提高作戰效益。

  信息化條件下,作戰體系的各部分連接更為協調緊密,超越了地理空間上的直接連接,各單元、要素之間形成新的結構,整體效能呈指數級躍升。因此,贏得勝利要靠體系的整體性、協調性,擊敗對手要靠體系破擊。根據系統論原理,系統既有1+1>2的功能,也存在100-1=0的脆弱。信息化戰爭質的規定性是電子技術無所不在的滲透和網絡技術縱橫一體的支撐。“打要害、破體系”,“毀網斷鏈”是奪敵所恃、破彼之強的基本著眼點。復雜系統的集散節點擁有大量連接,對網絡拓撲結構穩定性起著關鍵支撐作用。此類節點通常位于“三大網絡”(即通信網、雷達網、計算機網)和“四大目標”(指揮中心、通信樞紐、雷達站、計算機網絡關鍵節點)中的鏈路頂層發端和信息流交叉處。精心籌劃,同時攻擊破壞對手超過5%的集散節點,即可大大削減敵作戰能力,甚至癱瘓其整個作戰體系。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遭遇“黑暗的24小時”,就是因信息系統被破壞,指揮中斷而造成的軍心不穩、戰斗力銳減,雖然伊軍未能把握,但這的確是一次難得的可乘之機。與信息系統一樣,后勤保障系統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也是公認的,對勞師襲遠的一方更是如此。強敵的“尾巴”當然也應是我們重點“關注”的目標。

  “攻心為上”彰顯出

  新的時代價值

  戰爭不僅是武器裝備的對抗,更是敵我雙方戰斗精神的較量。拿破侖指出:“戰場上的勝負,有四分之三取決于精神因素,有四分之一取決于其他條件。”軍心士氣對任何一支軍隊來說,都是物質力量的靈魂。這股無形之氣,對部隊的戰斗力始終發揮著根本性作用。攻心奪氣歷來是謀略籌劃的重要方面。信息化戰場上,心理戰的地位日益提高,東方謀略中的“攻心為上”彰顯出新的時代價值。

  美軍對心理戰高度重視,20世紀就提出,心理戰“是區別于陸戰、空戰、海戰的第四種作戰樣式”,并將其寫入《作戰綱要》。美軍心理進攻手段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炫耀武力、高壓迫降;“器”“謀”并舉、消極暗示;操縱輿論、抹黑對手;散布謠言、混淆視聽;精確干擾、軟硬兼施等。攻擊對手心理防線的同時,美軍也非常重視己方心理防護。美陸軍《作戰綱要》指出:“指揮官和參謀機構必須警惕疲勞、恐懼、不守紀律和士氣下降的蛛絲馬跡,并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將部隊推向崩潰的邊緣之前采取糾正措施。”美軍強調采取心理激勵、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等手段緩解官兵的消極心理,保持旺盛的斗志。

  可以想見,未來信息化戰爭,強敵必然千方百計試圖從心理上摧毀我戰爭意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使用,戰場的全維立體性和戰爭進程的急劇性,都可能造成比以往更加慘烈嚴酷的斗爭環境。在這樣的考驗面前,綜合實力和作戰技能固然重要,但敢打必勝的戰斗精神和高敵一籌的指揮謀略也斷不可少。謀略創造,不只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意志、一種精神狀態。只有在良好的精神狀態下,保持爭取勝利的信念之火不滅,才可能抓住戰機創造奇跡,贏得勝利。

  孫子說:“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作戰中的謀略運用,貴在保持主體意識,以主體性爭取主動權。不是服從規則,而是制定規則;不是適應戰場,而是設計戰場;不是被對手牽著鼻子走,而是誘導對手走我希望的路徑。尤其是劣勢方對抗強敵,若想擺脫被動,就不能“與龍王比寶”,不能遵守對方制定的“游戲規則”。必須利用戰術、技術、力量及戰場環境等方面的不對等性,通過“非對稱作戰”,以己之長克敵之短。信息時代的戰爭制勝規律仍然是科學與藝術的統一。在“透明化戰場上”,仍然有許多不確定性存在;一體化作戰指揮,仍然有許多“存乎一心”的“運用之妙”。無論面對多么強大的對手,保持主體意識,不讓對手按其受訓的方式作戰,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堅持有利于我的非對稱作戰,是克敵制勝的不二法門。

  本文出自《光明日報》軍事專版

“沒有不用謀的戰爭”——談信息化戰爭中的謀略運用

圖文簡介

順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的形勢,厘清信息化戰爭謀略運用的著眼點,有助于我們在未來戰爭中爭取主動,奪取勝利。無論面對多么強大的對手,保持主體意識,不讓對手按其受訓的方式作戰,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堅持有利于我的非對稱作戰,是克敵制勝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