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牌”的不一定是汽車,還可以是馬拉松選手。

先有北京馬拉松3人佩戴同一號碼布公然拍照曬存在感,又有成都馬拉松鏡頭前親吻秀恩愛的情侶被爆女方“套牌”,相隔僅一周的兩場馬拉松連續發生高調“蹭跑”事件,當下中國式馬拉松的毛病之多,可見一斑。

頂著時尚、健康、高端的光環,馬拉松熱得有些冒煙兒。參賽門檻不高,努力就有回報,是可操作性絕佳的自我實現手段,特別受所謂新興中產階級的追捧。就我自己的體會,刷朋友圈看到有人去跑馬拉松了,肯定由衷地點贊;運動排行榜經常被好幾萬步的人占領封面,兩萬步進不了前十,分分鐘想砸手機;最近聽朋友說明年1月要去香港試水10公里馬拉松,心里已“種草”。

當跑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馬拉松周期”以席卷之勢登陸中國,遍地開花。這是歐美三四十年前普遍經歷過的周期——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之后,一個國家的多個城市以馬拉松賽事為依托,進入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周期。2015年中國田徑協會全面取消對馬拉松賽事的審批后,去年在田協備案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達到328場,差不多等于每天都有。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馬拉松既能帶動舉辦城市周邊吃住行旅游經濟、招商引資,又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大小城市不論有沒有辦賽條件,都踴躍撈金。然后,路線設置影響交通、配套服務保障跟不上、賽后垃圾遍地……留下一地雞毛可能還算無害,風險更甚的是,不受監管的蹭跑、替跑等違規亂象動輒危及參與者的生命安全。去年廈門半馬賽,就有一位替跑者猝死在終點附近。

按照機構預計,到2020年,中國馬拉松賽事數量將超過800場,刻不容緩,馬拉松絕不能再這樣“信馬由韁”。對此,經歷過“馬拉松周期”的國家和城市經驗可供參考,比如東京馬拉松專門成立了一個“東京馬拉松財團”,涉及交通局、旅游局、商會等部門,一起協商和制定交通管理方案;香港馬拉松將起跑時間定在清晨,盡可能減少城市交通壓力。當然,監管中國式馬拉松,可能還得由田協來充當狠角色。(楊雪)

中國式馬拉松不可“信馬由韁”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