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自今年4月20日發射升空后,已穩定運行近5個月,期間按程序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技術試驗,各項任務工作順利完成。在歷經近5個月的運行之后,我國首個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完成了與天宮二號的3次交會對接、3次推進劑在軌補加,并進行了空間應用和航天技術等領域的多項實驗?,F在,天舟一號已經離開了天宮二號,要執行它的最后一項重要任務: 首次 主動 離軌受控隕落,進入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 茫茫宇宙何其之大,為什么天舟一號要在執行完其他任務之后,受控進入海洋里,而不在太空中繼續飄蕩呢?這主要是為了維護太空環境,避免制造更多的太空垃圾,將環保進行到底。 什么是太空垃圾?太空垃圾,指的是零碎的、圍繞地球軌道運動的無用人造物體。自人類開始航天活動以來,太空垃圾的數量不斷增長,已經威脅到了航天安全。據統計,目前地球軌道上有1億個鹽粒大小的人造物體,2.3萬個接近或超過壘球大小的物體。最大的碎片,體積與一輛公共汽車相當。 這些太空垃圾運動速度極快,時速高達2萬公里,破壞力極強。哪怕是一塊直徑10厘米的碎片,一旦與正常運轉的航天器碰撞,也會造成毀滅性的傷害。如果太空垃圾撞上了載人航天器,后果更是不堪設想。在人類航天活動的歷史當中,已經發生過多次“太空車禍”。1983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與一塊直徑0.2毫米的碎片相撞,只好提前返回地球。國際空間站也曾多次遭受太空垃圾威脅,2012年,一些碎片靠近了國際空間站,雖然沒有發生碰撞,但多名宇航員還是被迫到逃生艙內避難。 各國一直在致力于避免制造更多的太空垃圾,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把執行完任務的航天器推到不會影響航天活動的軌道中去。另外一種,則是讓航天器按照指定動作下墜,落入到安全區域之中。天舟一號就是采用了第二種方式,避免成為太空垃圾。 此次“返鄉“”,不再是廠房內的天舟一號。為了維護太空環境,不為人類后續的太空活動增加隱患,天舟一號落入到安全區域,正是中國身為航天大國的責任體現。在這次華麗謝幕之后,天舟一號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未來,讓我們期待中國空間站的登場,延續人類在近地空間常態化駐留的進程,為人類更好地走入宇宙,帶來新的期待。 文章由企鵝科學和科普中國聯合推出 轉載請注明來自“科普中國”

為何天舟一號要“返鄉”?不給太空添堵

圖文簡介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自今年4月20日發射升空后,已穩定運行近5個月,期間按程序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技術試驗,各項任務工作順利完成。在歷經近5個月的運行之后,我國首個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完成了與天宮二號的3次交會對接、3次推進劑在軌補加,并進行了空間應用和航天技術等領域的多項實驗?,F在,天舟一號已經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