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少數曾與死亡擦肩而過的人來說,死亡的過程往往伴隨著安寧、明亮的光線和與身體脫離的感覺。一項關于這些常見體驗的普遍性和出現順序的新研究發現,并非所有人都按同樣的順序經歷這些體驗。這可能有助于厘清在生命最后時刻中,神經病學與文化之間復雜的關系。比利時科學家分析了154份調查反饋和親歷者講述。資料來自國際瀕死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Death Studies)和昏迷科學小組(Coma Science Group)。研究人員根據格雷森瀕死體驗量表(Greyson NDE scale)對受訪者的回答進行了總結。格雷森瀕死體驗量表由美國心理學家布魯斯·格雷森(Bruce Greyson)提出,評估對象是被試回憶的心臟驟停經歷。盡管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利用科學去解釋死亡這種個人體驗,但直到1975年才出現“瀕死體驗”(Near Death Experience)這一術語。1975年,心理學家雷蒙德·穆迪用“瀕死體驗”來描述他所認為的對“彼岸世界的一瞥”。
現在,構成瀕死體驗的要素近乎陳詞濫調——隧道、明亮的光線、愉悅的感受。它們被解讀為是對來生的一瞥。雖然引人入勝,但研究這種現象卻是相當復雜的。不僅將文化偏見和神經系統活動區別開來存在諸多困難,而且在人之將死的重大時刻記錄生理數據也存在倫理上的挑戰。更加不利的一點是,這一領域本身也很容易與非主流研究聯系在一起。人們很難確定自由思考和偽科學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關于瀕死體驗,不同的研究給出的數據不同,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總體來看,大約有4% 到15% 的人都有過這種瀕死體驗。
有些聲稱有過類似體驗的人甚至不一定馬上面臨死亡。這表明,該現象主要是神經系統對壓力而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反應。一次瀕死體驗記錄首先需要經歷者記住這次體驗,然后還能夠將這次體驗講述出來。很多人可能有過類似經歷,但事后記不得了。所以真正有過瀕死體驗的人數可能會更多一些。這項研究也不是第一個發現瀕死體驗中各種感受的發生存在先后順序的報告。神經學家山姆·帕尼爾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對瀕死體驗的回憶可以分為七類。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比利時研究人員記錄了受訪者回憶的具體感受,然后記錄了這些感受發生的先后順序。列日大學研究員夏洛特·馬修(Charlotte Martial)說:“我們研究的目的是調查這些特征的頻率分布,無論是在全球范圍內,還是根據特征在講述中出現的位置,以及提及頻率最高的不同瀕死體驗特征的時間順序。”
所有的調查顯示,80% 的受訪者感覺到了安寧,69% 的受訪者看到了一束明亮的光線,64%的受訪者遇到了另外一個人。只有5%的受訪者體驗到了他們所謂的“閃回”,還有4%的受訪者說自己“預見”到了未來。在先后順序方面,22%的受訪者稱首先經歷靈魂出竅,隨后看到一條隧道,然后是一束明亮的光線,最后感覺到了安寧。三分之一的受訪者首先有靈魂出竅的感覺,最后又感覺靈魂回歸了身體。馬修說:“這表明,瀕死體驗似乎通常由靈魂脫離身體的感覺所觸發。當靈魂回歸身體時,這種體驗也就結束了。
此類研究有很多誤區需要考慮;調查中的受訪者都是自薦參加,所以那些有過瀕死體驗,但不愿與人分享者不在其內。還有一個文化解讀的問題;所有受訪者都是法國人,因此很難知道他們的文化背景對瀕死體驗的回憶有多大影響,他們的文化背景甚至可能會影響瀕死體驗的發生本身。然而,如果此類研究在其他人群中能夠得到廣泛的重復驗證,那么它也將有助于凸顯該現象中的共通之處以及由期望建構的部分。馬修說:“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探索瀕死體驗間的差異和具體感受。我們想知道哪些瀕死體驗的感受反映出了經歷者的期望和文化背景,而哪些感受是神經生理機制在起作用。”鑒于研究垂死大腦的復雜性,該研究無意暗示來生存在科學依據。如果一定要說該研究的意義,那就是,它有助于理解大腦是如何構建出“活著”的感受。文章來源:http://www.sciencealert.com/near-death-experiences-found-to-have-different-orders-for-different-people
文章由企鵝科學和科普中國聯合推出
轉載請注明來自“科普中國”
走向死亡的那一刻,你會有什么感受?
圖文簡介
對于少數曾與死亡擦肩而過的人來說,死亡的過程往往伴隨著安寧、明亮的光線和與身體脫離的感覺。一項關于這些常見體驗的普遍性和出現順序的新研究發現,并非所有人都按同樣的順序經歷這些體驗。這可能有助于厘清在生命最后時刻中,神經病學與文化之間復雜的關系。比利時科學家分析了154份調查反饋和親歷者講述。資料來...
- 來源: 科普中國頭條推送
- 上傳時間: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