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新鮮出爐的報告顯示,一種極為方便的能量收集裝置橫空出世,其能量來源是人體的動作。該裝置輕薄小巧,能被安裝在衣服布料中,只要我們動一動,就能給智能手機和健身追蹤器等個人電子產品充電。出門在外不用帶任何東西,全天電話網絡暢通,豈不是美滋滋? 許多關于此類的研究都專注于從外界的能量源采集能量,例如震動、變形、溫度變化,或者光能、無線電波、生化反應等;最近,甚至有智能手機采用了外界的無線電波給自己充電;但是,一個重要的能量源卻無人問津,那就是人體動作產生的多余能量。這款設備的研制者之一、來自美國范德堡大學的學者卡里·平特(Cary Pint)提出: “未來我們可以直接通過自身動作和周圍環境給個人設備充電——毫不夸張地說,我們本身就是一個充電寶。”然而,許多設備都宣稱能捕捉低頻人體動作的能量,但所用材料通常只能在運動頻率超過每秒100次時才能發揮出最佳效能,于是大部分人體動作產生的能量都白白流失了。 這個新設備直徑只有人類發絲的五千分之一,能從最細微的人體動作中捕獲能量,從而高效率轉化性能。“與其他捕獲人體動作能量的方法相比,我們的產品所采用的方法有兩大根本優勢,”平特介紹道,“我們的材料小巧輕便,能安裝在布料之中且不影響著裝外觀和觸感。它還能從頻率低于10赫茲(即每秒震動不到10次)的動作中收集能量,這個范圍已經涵蓋了所有低頻的人體動作。” 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使用了黑磷薄片,這種材料在電氣、光學和電化學方面的特性令納米技術研究者十分感興趣。 科學家再結合納米技術領域另一種頗讓科學家們看好的高性能材料——石墨烯,通過化學工藝在石墨烯上鍍上了多層極薄的黑磷 ,制作出兩片相同的黑磷電極,然后將電解質夾在電極之間。這兩種神奇的材料一同使用,可通過彎曲和伸縮產生能量,于是終于實現了性能上新的突破。團隊發現, 該模型能從頻率低于10赫茲(每秒震動10次)甚至0.01 赫茲(每100秒震動1次)的動作中收集能量。比這還慢的動作在人類身上幾乎不存在。 看到這里,企鵝君贊嘆的同時不僅也捏一把汗——給最愛的夾克裝上這些設備是不錯,但小編可不想自己的衣服會像某星手機那樣爆炸。這些設備安全嗎?“論文的審稿人也向我們提出過安全問題,這種安全隱患完全不存在。電池如若著火,那只能是因為正負電極短路從而引燃了電解質。”平特笑著回答,“我們的收集裝置有兩個相同的電極,即便短路也只是無法收集能量而已。不過,如果你把我們的設備放到酒精噴燈下用火燒,那它確實會著火,”說到這里他若有所思地停頓了一下,“我們還將會把電解質換成固體,以避免這種夸張的情況發生。” 目前,由于人體動作產生的電壓只是毫伏級的,所以該設備在使用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不過,該團隊接下來會致力于解決這一問題,而且平特認為該設備的前景不僅限于發電:“我們的產品安裝在衣服中時,能將人體動作轉化為靈敏度極高的電子信號,準確記錄我們的動作。不僅如此,我們現在將這種能跟蹤三維動作的設備與虛擬現實技術結合的想法——它還有無限的可能性可以發展延伸。”不知道當這種集方便與高性能為一體的高科技產品面世之時,我們的生活會有多大的改變?如果價格不是那么貴,丟三落四的小編倒是很想去體驗一把不愁沒充電寶的生活。你呢?文章來源:http://www.sciencealert.com/ultrathin-device-generates-power-from-human-movement 文章由企鵝科學和科普中國聯合推出 轉載請注明來自“科普中國”

科技再升級!小巧輕便的發電設備,客官來一份不?

圖文簡介

一則新鮮出爐的報告顯示,一種極為方便的能量收集裝置橫空出世,其能量來源是人體的動作。該裝置輕薄小巧,能被安裝在衣服布料中,只要我們動一動,就能給智能手機和健身追蹤器等個人電子產品充電。出門在外不用帶任何東西,全天電話網絡暢通,豈不是美滋滋?許多關于此類的研究都專注于從外界的能量源采集能量,例如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