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面一篇文章介紹了幾位由物理學家出身的著名科幻作家,下面介紹幾位數學家出身的科幻作家。一個原因是本人自己就勉強算是數學家,而且還寫科幻,所以對于科幻作家里的數學家特別關注。可惜跟物理學家相比,數學家寫科幻有先天的劣勢。物理學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來修改修改也許就是一篇不錯的科幻,而數學家的研究成果就比較難寫成科幻了。即使如此,數學家出身的科幻作家還是有一些的,有的還相當有名。 1. 弗諾·文奇(Vernor Vinge) 中國科幻迷對于弗諾·文奇應該相當熟悉,他以《深淵上的火》,《天淵》和《彩虹盡頭》三次獲得雨果長篇獎。三部小說都在中國翻譯出版,深受中國科幻迷的喜愛。弗諾·文奇在美國乃至世界科幻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于1981年發表的科幻小說《真名實姓》第一次在科幻里描述了賽博空間,成為科幻界賽博朋克運動的先驅。他于1993年提出的“科技奇點”(Singularity)理論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的智能,從而終結人類的時代,其后的科技發展將突飛猛進,不可預測。“科技奇點”理論在當今科技界和科幻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少著名科幻作家,包括他本人,查爾斯·斯特勞斯(Charles Stross),魯迪·拉克(Rudy Rucker)及劉宇昆等都寫過基于“科技奇點”理論的科幻小說。 恐怕大多科幻迷不知道,弗諾·文奇是正宗的數學家出身。他于1971年從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其博士研究方向是復分析(跟筆者的一樣啊),他的博士論文的研究成果于1974年以《Ep空間極值問題的解》為題發表在《名古屋數學雜志》上。不過,他的這篇數學論文的讀者恐怕不會到他的科幻小說讀者的千分之一。文奇于1972年到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數學系任教,后轉到該校計算機系任教,直到2000年退休,從而專心寫作科幻。他的前妻瓊安·文奇(Joan D Vinge )也是著名的科幻作家。我于2009年4月有幸在水牛城科幻迷年會Eeriecon上見過弗諾·文奇,聽他在會上朗讀了《深淵上的火》的續集《天空的孩子們》片段,并跟他聊過幾句數學。這才知道,他的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居然跟我的數學研究在同一領域。他說起他后來轉而教計算機的原因。他說在七幾年,那時學校還沒有計算機系呢,計算機專業都在數學系,而計算機的課都由數學教授上。系里找到他教計算機,于是他就轉行搞計算機去了。不過,幸好這樣,使得文奇很早就掌握了計算機科學的前沿知識,使得他能提出科技奇點理論,使得他能夠寫出《真名實姓》,《彩虹盡頭》這樣的塞伯龐克杰作。 2. 魯迪·拉克(Rudy Rucker) 中國科幻讀者對魯迪·拉克不大熟悉。魯迪·拉克在美國是非常有名的科幻作家,也是我最喜愛的科幻作家之一。他是科幻界賽博朋克運動的創始人之一,他的賽博朋克長篇作品《軟件》(Software)出版于1982年,比威廉·吉布森的賽伯龐克經典《神經漫游者》還早出版兩年。《軟件》于1982年獲得首屆菲利普·迪克獎(《神經漫游者》于1984年獲得該獎),《軟件》的續集《濕件》(Wetware)也于1988年獲得菲利普·迪克獎。跟弗諾·文奇一樣,魯迪·拉克也精通數學和計算機,不同的是,弗諾·文奇幾乎從沒有發表過關于數學的科幻,但魯迪·拉克卻發表過好幾部。魯迪·拉克的長篇數學科幻小說《空間世界》(Spaceland)是我讀過的將四維空間寫得最生動,最準確的科幻小說,而且也相當有趣。他的另一部數學科幻長篇《戀愛中的數學家》(Mathematicians in Love)則將數學幻想推到了極致。小說非常搞笑,寫的是在某個平行世界的兩位天才學生,貝拉和保羅,在一個類似我們世界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大學數學系跟隨一位瘋狂數學家教授羅蘭德攻讀博士。他們發現了關于現實世界的終極數學理論。不過兩位數學天才同時愛上了美麗的阿爾瑪。為了追到她,貝拉和保羅各顯神通,用他們的最新數學理論改變現實,希望在不同的現實中得到阿爾瑪的愛。不過他們的瘋狂行為也帶來了許多怪事,如鏡子里會飛的圓錐貝殼等。他們一路斗法直到我們的世界。最后阿爾瑪被劫到一個高層的世界,那里一些長得像蟑螂的數學家,在用我們的世界作為它們研究數學的實驗品。能否將阿爾瑪帶回現實世界,能否修補被他們和他們的敵人弄得亂七八糟的現實世界,就全靠貝拉了。小說里難能可貴地幻想出一個數學的終極理論——形態分類定理。該定理認為世界萬物可以歸類為五種形態,同類的形態之間互相反映。所以只要作出某種形態的精致模型,就可以通過觀察模型的變化來預測未來。定理看起來荒謬,實際上很有些道理,非常像真實的數學理論。魯迪·拉克發表過好幾本數學科普和數學哲學著作,這個幻想的數學理論大概也是他多年思考數學的結果。魯迪·拉克為寫這部小說寫了203頁的筆記,筆記的PDF文件放在他為小說作的網頁上,供讀者免費下載(見: http://www.rudyrucker.com/mathematiciansinlove/ )。在2007年和2009年,魯迪·拉克出版了關于后“科技奇點”的科幻長篇《后奇點》(Postsingular)以及其續集《萬物皆生》(Hylozoic)。魯迪·拉克將《后奇點》放在自己網頁上提供讀者免費下載(http://www.rudyrucker.com/postsingular/ )。 魯迪·拉克在科幻界有很高的聲譽,《神經浪游者》作者,賽博朋克的另一位先驅威廉·吉布森對其推崇備至。他說:“魯迪·拉克應該被美國科幻界宣布為國寶。” 魯迪·拉克的先祖是赫赫有名的大哲學家黑格爾,他于1973年從羅格斯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集合論和數學基礎。他于1972年到1978年在紐約州立大學杰納蘇(Geneseo)分校數學系任教。之后于1978年至1980年獲得洪堡基金,到德國海德堡大學數學系任教,然后到弗吉尼亞一所女子學院任教兩年。自1982年,他終止教職,開始嘗試作全職作家。1986年他重新返回教書崗位,開始在圣何塞州立大學計算機系任教,直到2004年退休。他雖然后來改行教計算機(加寫科幻),但是一直保持對數學理論的思考,出版過5部關于數學的科普和哲學著作。 3. 格雷格·伊根(Greg Egan) 格雷格·伊根是科幻界的異數,他的大多科幻小說都不是一般地硬,常常涉及到數學和物理學的高深知識。他的長篇科幻小說《修爾得的階梯》(Schild's Ladder)被不少科幻迷認為是史上最硬的科幻小說,據說要讀懂這本書至少得需要大學物理學位。格雷格·伊根1995年以長篇科幻小說《交換城市》(Permutation City)獲得坎貝爾紀念獎。他曾經八次獲雨果獎提名,1999年他以長中篇科幻小說《海棲者》(Oceanic)獲得雨果獎。他的不少作品可以直接歸為數學科幻,他的數學科幻也許是科幻作家里寫得最棒的,其中我讀過的有《閃光》(Luminous),《黑暗整數》(Dark Integers)和《榮耀》(Glory),都非常喜歡。在《修爾得的階梯》里,他虛構了一整套未來的數學物理理論“量子圖論”,不僅如此,他而且還對此理論進行了比較翔實的探討,令讀者大為頭痛。 格雷格·伊根并沒有數學博士學位,他畢業于西澳大利亞大學數學系并獲得數學本科學位。雖然如此,他參加過嚴肅的數學研究并發表過兩篇數學物理方面的論文,都是關于量子引力理論的,均發表在《經典量子引力》雜志。他的合作者包括西澳大利亞大學數學系教授Daniel Christensen(應該是他的數學老師吧)以及加州大學河邊分校數學系的John Baez教授。在《修爾得的階梯》里,伊根虛構的量子圖論基于真實理論圈量子引力論,這跟他自己的研究有著密切聯系。在小說的附錄里,他特別感謝了John Baez教授在量子引力理論方面對他的幫助。格雷格·伊根對于他的所有小說里涉及的科學都極其認真,在他的個人網頁(http://www.gregegan.net )里,他對于自己不少小說里的科學理論都有專門的詳細介紹。 格雷格·伊根與別的科幻作家有個截然不同之處:他從不參加任何科幻會議,從不給讀者簽名,而且在網上也從沒有過他的照片。關于后面這一點,格雷格·伊根專門在自己的網頁(http://www.gregegan.net/images/GregEgan.htm)發表了一篇4種語言的聲明,宣布在網上從來就沒有過他的照片,有的網站上登出的格雷格·伊根的照片實際上是別的同名者的照片。 4. 伊恩·斯圖爾特(Ian Stewart) 伊恩·斯圖爾特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科普和科幻作家。作為科幻作家他出版過好幾本科幻書籍。他出版過一本數學科幻長篇《更平的世界》(Flatterland),作為數學科幻經典《平面世界》(Flatland)的續集。他與生物學家杰克·科恩(Jack Cohen)合作出版過兩部非常正宗的科幻長篇小說,《輪者》(Whellers)和其續集《天堂》(Heaven),而且還頗受好評。另外,斯圖爾特,科恩和英國奇幻名著《碟形世界》的作者特里·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t)一個合作出版過四卷集合奇幻,科幻和科普的奇書:《碟形世界的科學》。在這四部書里,作者們講述了碟形世界里的幽冥大學(Unseen University)的巫師用他們魔法反應堆產生的魔幻物質創造了一個沒有魔法的圓形世界(影射地球),并在這個世界上進化出了生物和人類。作者們一邊講述這個奇異的故事一邊“科普”這個世界的科學知識。有趣的是,1999年特里·普拉切特授予了斯圖爾特和科恩“幽冥大學榮譽巫師”稱號。 斯圖爾特作為科普作家要有名得多。他出版過二十多部關于數學和其它科學的科普著作,其中不少著作已經成為科普的經典。 斯圖爾特也是位有名的數學家。他在劍橋大學獲得數學本科和碩士學位,在瓦威克大學(Warwick University)獲得數學博士學位。之后他留校在瓦威克大學數學系任教。他在數學研究上成果累累。他發表過180多篇數學學術論文,研究內容涵蓋動力系統,分岔理論,模式形成(pattern formation ),生物數學等許多方面。2001年,他被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5. 亞歷克斯·凱斯曼(Alex Kasman) 亞歷克斯·凱斯曼作為科幻作家并不太出名。在《科幻世界》2008年2月刊上有一篇他的短篇小說《牛頓煉金術》。這篇小說原文發表在美國傳統科幻雜志《類似》上,實際上是凱斯曼在科幻雜志上發表的唯一一篇科幻作品。但是凱斯曼還出版過一本數學幻想小說集《現實性條件》(Reality Conditions)。不過,這本書并不是由科幻界出的,而是由美國數學協會出版的。 亞歷克斯·凱斯曼對科幻界最大貢獻應該是他主持的《數學小說主頁》(http://kasmana.people.cofc.edu/MATHFICT/ )。在這個網站里,迄今凱斯曼共收集了1106篇/部與數學相關的小說的信息,其中,數學類的科幻/奇幻小說占了將近一半。凱斯曼在教學和科研之余以一己之力創建和維持這樣一個宏大的數學小說數據庫,實在是難能可貴。 亞歷克斯·凱斯曼1995年于波士頓大學數學系獲得博士學位。他現在是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列斯頓學院數學系的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偏微分方程和動力系統,在學術雜志上發表過二十多篇數學論文。他對于數學和文學的熱愛使得他不僅建立起數學小說主頁,寫作發表了數學科幻小說,還使他在自己的學校里給學生開了數學小說的課。 6. 詹姆斯·艾倫·加德納(James Alan Gardner) 2009年,加拿大科幻作家詹姆斯·艾倫·加德納以一篇杰出的愛情科幻中篇《射線槍:一個愛情的故事》技驚四座,一舉獲得斯圖爾特獎和《阿西莫夫科幻雜志》讀者獎,并獲得雨果獎和星云獎的最終提名。這篇小說的中文翻譯出版在科幻世界雜志社主辦的《星云》雜志上,頗受中國科幻讀者喜愛。 其實,詹姆斯·艾倫·加德成名已久,早在1991年就獲得加拿大科幻小說最高獎極光獎(Aurora Award)中的短篇小說獎。他于1998年以中篇《關于人類血液中蛇的存在性的三次聽證會》(Three Hearings on the Existence of Snakes in the Human Bloodstream )再獲此獎,這篇小說也獲得當年的雨果獎,星云獎和軌跡獎等各項大獎的提名。他還有多部長篇小說獲得雨果獎和星云獎的提名。 嚴格地說,詹姆斯·艾倫·加德納并不能算數學家,不過,他確實是學數學出身的。他在加拿大的滑鐵盧大學獲得應用數學的學士和碩士學位。據他本人說,他小時候即想當作家又想當科學家,于是去學了數學。在大學期間,他卻不停地寫作,不過只在滑鐵盧大學數學系的學生報紙《數學新聞》(MathNews)上發表過兩篇短篇小說。只到34歲那年詹姆斯·艾倫·加德納才正式發表小說處女作,并獲得美國未來作家大賽的年度大獎。從此他一發而不可收,走上了科幻寫作生涯。 除了科幻和數學,詹姆斯·艾倫·加德納還是位中國功夫高手。具有滑鐵盧功夫學會授予的少林五禽功夫的黑帶二段。他還出版過一本《學習UNIX》的計算機教科書,這本書被加拿大一些大學里用作教材。 (責任編輯:p_jlhao)

【閑聊科幻】科幻作家中的數學家

圖文簡介

我前面一篇文章介紹了幾位由物理學家出身的著名科幻作家,下面介紹幾位數學家出身的科幻作家。一個原因是本人自己就勉強算是數學家,而且還寫科幻,所以對于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