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的《三體》獲得雨果獎前,中國的科幻小說鮮為人知。如今已有兩部獲獎作品正被改編為電影,這標志著中國科幻小說進入轉折點。去年,中國出版約104種原創科幻圖書——相比之下,前年為75種,以及461篇中短篇科幻小說。某科幻群體的聯合創始人王侃瑜見證了中國科幻小說近年的增長,“這是中國科幻小說的黃金時期。過去,我們很難為我們的活動找到贊助。但如今有人主動找上門提供支持。”“這是市場奇跡”,作家王瑤在談到中國科幻小說被譯成外文并改編為電影時說,“10年前,我們從未想象過將會有這些機會。”中國科幻小說的首個黃金時代并非當下,而是剛開始改革開放的1978年至1983年。當時科幻小說被認為(有助于)培養科學精神,有關部門曾指定作家撰寫這類題材的書籍。30多年后,當今的黃金時代與當初大不相同,但仍受到政府支持。中國去年印發的科技進步行動計劃綱要表示,需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有關政策包括設立國家科幻獎等。此外,相關商業利益也在支持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一些優秀作品將被開發為利潤豐厚的衍生產品,包括電影、產品和視頻游戲等。盡管投資者緊盯科幻小說的娛樂價值潛力,但這種文學本身的價值尚未得到高度認可。王侃瑜說:“作家從科幻小說創作中獲得的收入很低。”王瑤認為科幻小說的價值并不局限于創造利潤,還“有助于我們理解時代并應對現實生活中的難題。科幻小說家知曉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影響。他們正思考中國人在此過程中所處位置和我們的責任。”“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們并沒有悠久的文化創意產業傳統”,王說,如今中國的科幻產業僅有約100名作家、出版商和制片商,而美國超過4000人。
中國科幻小說的新黃金時代及折射出的社會變遷
圖文簡介
劉慈欣的《三體》獲得雨果獎前,中國的科幻小說鮮為人知。如今已有兩部獲獎作品正被改編為電影,這標志著中國科幻小說進入轉折點。去年,中國出版約104種原創科幻...
- 來源: 科普創客空間
- 上傳時間:201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