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物訪談】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人物張之路:淺談中國科幻電影史)張之路:(1945年-),中國著名作家、劇作家,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兒童電影委員會會長。國際安徒生獎提名獎獲得者。中國安徒生獎獲得者。文學作品有長篇小說《霹靂貝貝》 《第三軍團》 《非法智慧》 《蟬為誰鳴》 《極限幻覺》 《 有老鼠牌鉛筆嗎》 《彎彎》 《彎彎的辛夷花》 《千雯之舞(漢字奇兵)》 《替身》 《會飛的狗》 《因為有你》 《永遠的合唱團》 《乖馬時間(霹靂貝貝2)》 《吉祥時光》等,作品曾獲中國圖書獎、中國作協兒童文學獎、宋慶齡文學獎等。小說《羚羊木雕》童話《在牛肚子里旅行》分別被選入中小學課本。許多作品在臺灣出版,并多次被評為“好書大家讀”。電影劇本有《霹靂貝貝》 《魔表》 《足球大俠》 《瘋狂的兔子》 《媽媽沒有走遠》 《烏龜也上網》等10部。電視連續劇《第三軍團》 《媽媽》等。曾獲中國電影華表獎、童牛獎、夏衍電影文學獎、電視劇飛天獎、開羅國際兒童電影節金獎等。著有電影理論專著《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史論》。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日文、韓文等出版。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一個名字:張之路。但凡是對中國科幻電影有所了解甚至研究的人,必然會知道這個名字意味著什么。一代兒童文學大師,一位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式人物,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幾十年,從小說到電影,為我們帶來了無數的優秀作品。知乎上對張之路老師的評價,全是清一色的喜歡和尊敬。通過張老師講述的那些不曾被大眾知曉的中國科幻影視歷史,我們發現,原來,中國不是沒有好的幻想類電影先例,更不是沒有好故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各類科幻幻想影片,以出色的故事、精彩的人物塑造,令看過的人印象深刻回味不絕,即使它們放在當今也絲毫不遜色于某些大片。那么,為什么那些經典老科幻能有“留下童年陰影”的震撼力?為什么我國早期科幻電影離不開兒童類型電影?為什么我們國家科幻幻想類電影發展如此曲折?或許新生代的一群人對當年的情況不甚了解,或許看過那本超牛的電影理論專著《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史論》(2005)的年輕人更是少——它幾乎囊括了百年來中國(大陸和港臺)所有兒童電影的影片內容、導演和編劇介紹,但我們如今有幸能請到在百忙之中的張之路老師,請他聊聊當年科幻與兒童影視究竟是怎樣的盛況。
?Q:記得80、90年代咱們有好幾部經典的國產科幻電影,比如《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等,讓人印象非常深刻,那時候對于我們80后、90后、00后似乎還比較陌生,張老師愿意給大家介紹一下當年科幻片繁盛情況和原因嗎?A:那是改革開放的時期,人們的思想很活躍,也比較解放。國外的電影同時漸漸被國人看到。那時候電影局長石方禹領著我們每年召開電影劇本研討會,南方、北方各開一個。每天晚上看兩部國外或中國優秀的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備注1 】就是那個機會接觸的,局長還介紹過這部影片的類型。那時在北京還舉辦了電影廠編劇和導演參加的美國電影講習班,異國的評論家和編劇的講演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80年代,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繁榮的時期,第三代(比如謝晉)第四導演(比如謝飛、吳貽弓)精力旺盛,第五代導演(82年畢業)進入電影界,帶來新的思想和思維。順帶,《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備注2】等都是那個時期的作品。因此,80年代對于中國的少年兒童電影具有特殊的意義:經過總結經驗教訓、更新觀念、尤其是一批年富力強,有較多人生閱歷和生活積淀的編導進入兒童電影的創作隊伍。他們富有激情、厚積薄發,使得80年代的中國少年兒童電影進入了繁榮發展的輝煌時期,這是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創作的第一個繁榮時期。這個時期的繁榮和輝煌體現在:出現了一大批優秀兒童影片;成立了專門拍攝兒童影片的中國電影制片廠;基本形成了一支少年兒童電影創作隊伍;在理論界和評論界能夠聽到專門針對少年兒童電影的聲音。為什么只說兒童電影廠?因為其他廠沒有科幻電影!1981年6月1日,在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關懷和支持下,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創建成立,當時的廠名是北京兒童電影制片廠。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的成立,不但拍攝出一大批優秀的少年兒童影片,還團結聚集培養了一支優秀的兒童電影創作隊伍,同時也在少年兒童電影理論上也有所建樹。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為促進繁榮發展中國的兒童電影事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在這10年的期間里共拍攝了104部少年兒童電影,在1987年一年中拍攝了12部兒童影片,第一次達到了每個月能夠給少年兒童提供一部新影片的指標。影片無論在觀念的更新、題材的拓展、樣式的多樣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個時期的少年兒童電影在經過70年代末的總結和休整之后,呈現了深入而且多元化的創作形勢,出現了《苗苗》(1980)、《四個小伙伴》(1981)、《泉水叮咚》(1982)、《城南舊事》(1983)、《小刺猬奏鳴曲》(1983)、《紅衣少女》(1985)、《少年彭德懷》(1985)、《月光下的小屋》(1985)、《少年犯》(1985)、《我和我的同學們》(1986)、《我只流三次淚》(1987)、《霹靂貝貝》(1988)、《多夢時節》(1988)、《豆蔻年華》(1989)、《哦,香雪》(1989)等優秀的少年兒童影片【備注3】。80年代少年兒童電影的繁榮不是偶然的,優秀劇作的準備和理論的指引是這個時期少年兒童影片繁榮的重要原因。1982年北京兒童電影制片廠舉辦了“兒童電影文學劇本座談會”。這個“座談會”是第一次對在此以前的中國少年兒童電影的總結,也為未來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創了新的起點。座談會規模很大,除了電影廠的所有創作人員之外,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青年編劇三十多人,電影界的許多著名人士都參加了座談會。會議從81年的12月16日開到12月30 日,會期十五天,大家的熱情也是空前的。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陳荒煤、文化部副部長丁嶠、電影局局長石方禹、北影廠廠長汪洋、電影理論家于敏、鐘惦斐、汪流、童道明、王迪、金開誠、都參加了座談會,并做專題講演。電影前輩夏衍也有書面發言。具體說道科幻電影,繼《霹靂貝貝》之后,有《大氣層消失》《魔表》《危險智能》相繼出現。各種類型的電影都受到鼓勵和支持,在這種環境下,科幻影片的出現不是偶然的。Q:能講講當年做科幻小說、電影的遇到了什么困難嗎,您又是怎么解決的呢?A:有人認為這些“胡思亂想”是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表現。后來就認為這些是“怪力亂神”的東西,不會有人花錢去看的。我個人在丹東還遇到一個小例子,4月30日下午的講座上,我會和大家分享……Q:在80年代以前,我國幻想類電影又是什么樣的情況呢?A:科幻的一部沒有,幻想的有一些。1949年以后到2004年,在中國大陸拍攝的少年兒童電影中,帶有幻想色彩的(虛構樣式的),包括科學幻想、童話、神話、魔幻等非寫實的少年兒童影片一共有22部,占同期少年兒童電影總量的比例是很小的。就少年兒童對這類影片喜愛的程度來說,這不能不說是個讓人遺憾的數字。我會給你們詳細地列出名稱目錄,因為我寫過一部書,叫《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史論》。22部非寫實少年兒童影片,它們是:1954年《小白兔》(童話)、1954年《小梅的夢》(童話)、1958年《風箏》(童話)、1960年《馬蘭花》(神話)、1963年《寶葫蘆的秘密》(童話)、1964年《小鈴鐺》(童話)、1983年《下次開船港游記》(童話)、1986年《小鈴鐺續集》(童話)、1987年《魔力》(幻想)、1988年《霹靂貝貝》(科學幻想)、1988年《郵票旅行記》(童話)、1990年《魔表》(科學幻想)、1990年《大氣層消失》(科學幻想)、1991年《熒屏奇遇》(童話)、1994年《魔鬼發卡》(童話)、1996年《魔畫》(童話)、1997年《瘋狂的兔子》(科學幻想)、2000年《可可的魔傘》(童話)、2001年《太空營救》(童話)、2003年《危險智能》(科學幻想)、2003年《寒號鳥》(童話)、2003年《大寶貝小寶貝》(舞臺童話)。Q:為什么您喜歡科幻類型文學呢,是什么機緣讓它成為您的事業之一呢?A:一個因為我喜歡文學,而是因為我的大學是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物理學科讓我對科幻文學感興趣,也有一定的能力和知識。Q:請問張老師看過《攻殼機動隊》的1995年動畫版和今年的真人版了嗎,您對真人版電影的故事情節有什么看法呢?兩部作品的哲學高度似乎相差太大,您是怎么看待的呢?A:這個我會在4月30日下午的講座上和大家分享,歡迎大家到現場一起討論。Q:您現在工作繁忙嗎,工作之余會如何放松一下自己呢?A:比較忙,寫作、還參加一些推廣全民閱讀的活動。休息的時候,看看電影,看看書。Q:您對現在喜歡科幻電影的年輕人有什么建議呢?A:我很高興現在有那么多年輕人喜歡科幻電影,我的建議是:我盼望你們不是光喜歡這類電影的時尚和很酷的外表,還會喜歡它們講述的人性的故事,喜歡片子中的哲學和思想。我希望你們當中出現未來中國電影出品人、制片人。出現不光是評論而是拍攝電影的人,出現不光是為了賺錢,而是腳踏實地做實事的人。(責任編輯:p_jlhao)
訪談: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人物張之路
圖文簡介
(原標題:【人物訪談】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人物張之路:淺談中國科幻電影史)張之路:(1945年-),中國著名作家、劇作家,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
- 來源: 科普創客空間
- 上傳時間:2017-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