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楸帆
世上凡事都有其決定性的瞬間。

----紅衣主教Cardinal de Retz

廣場上的大鐘指向清晨六點,電子鐘聲沉悶短促,驚醒徹夜守候的年輕人。人們從鼓鼓囊囊的帳篷里鉆出來,臉上的白色睡式過濾器還沒有摘掉,像是一撮撮從彩色蘑菇地里飄起的白色菌絲。他們看著CCES幾個巨大的字母在黃色警報級別的霧霾中亮起,開始是熒光藍,然后變成彩虹色,接著底下一行小字也亮起,“China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中國消費電子展)。

年輕人們激動地互相揮揮手,再次鉆回帳篷里,畢竟離正式開門入場還有兩個小時。

他們錯過了巨大企鵝、熊以及說不清什么生物的全息投影在空中輪番登場的奇觀,有那么幾秒鐘,工作人員調試出一頭紅皮黃星的奇美拉怪物。而后一切都消失了。

展覽準點開幕,領導及嘉賓發(fā)言不時被掌聲和噓聲打斷。像是一場馬拉松賽事,隨著一聲令下,人群魚貫而入,接受嚴格的安檢,領取贊助商的禮包,開始一場電子盛宴。

真正的北京國際馬拉松已經(jīng)在數(shù)年前由于空氣質量原因被取消,盡管主辦方在出發(fā)點架起巨大屏幕循環(huán)播放來自加州的藍天白云,屏幕下方卻成為選手們解手的首選之地,騷臭難當。

粉絲的手機或可穿戴式設備上都會自動推送來自官方的輔助信息,也可以選擇由當紅日韓偶像配音的引導精靈,如果能夠接受那種略微怪異的口音,他或她會不厭其煩地告訴你,本屆CCES的三大熱點是浸入式互動娛樂、萬物智能化技術及情緒計算。

人群隨著個性化引導分流入占地150000平方米的展廳,來自超過2500家參展商的最新科技產(chǎn)品使勁渾身解數(shù)爭奪眼球。觀眾的臉上布滿彩光,像是初次發(fā)現(xiàn)鏡中自我的嬰孩,興奮舞動肢體以區(qū)分現(xiàn)實與虛擬的界限。這年頭這事兒是越來越難,也許比天地初開宇宙鴻蒙時還難。

穿過光怪陸離的、刺耳的、集體癔癥發(fā)作式的游戲展區(qū),進入EB-115展位,主辦方用黑色幕布圍擋起一個6乘6見方的空間,只留下出入口。場內只容納23名觀眾,游客在門口守秩序地排起長龍,等待警衛(wèi)放行,沒有LOGO,沒有打光,更沒有穿著暴露的虛擬偶像。

這些排隊的人十分安靜,表情凝重肅穆,比起逛展覽,他們更像是準備進教堂做禮拜。

總之,就是有點不一樣。

他們手里都捏著一張小小的黑色卡片,像是某種邀請函。

外派女記者攔住了一名從幕布后走出的年輕男子,他行色匆匆,不愿接受采訪。

記者:說兩句吧,里面到底是什么?

男子:沒什么特別的,一些照片,你也可以讓它幫你拍照。

記者:你指攝影師?

男子:不,沒有人操作,就是一臺自動相機。

記者:聽起來有點無聊呢,什么樣的照片。

男子:嗯……有人像,也有動物,還有景物。

記者:您是從哪里得到邀請函的呢?

男子:一個朋友推薦的網(wǎng)站,也是邀請制的。

記者:最后一個問題,能讓我們看看你拍的照片嗎?

男子臉上掠過一絲不悅,他擺脫記者的糾纏,輕輕說了一句什么,快步離開展位。

女記者反轉攝像頭的方向,對準自己,做出一個無可奈何的表情,繼續(xù)說道:在本屆眾星云集的CCES現(xiàn)場,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頗為低調神秘的參展商,比如我身后的這個展位,就是采取格格不入的預先邀請制,所展示的產(chǎn)品服務似乎與高科技也相去甚遠。那么他們是依靠什么樣的市場策略來吸引這么多忠實粉絲呢,是否會是所謂“邪教式營銷”的推崇者呢。我們已經(jīng)從展會主辦方獲取到相關信息,將在接下來的節(jié)目中為您揭秘。

敬請期待、分享以及續(xù)訂我們的頻道哦。

女記者并沒有注意到在入鏡的畫面里,排隊的人群已經(jīng)拐了一個彎,來到出口前。一名背著黑色雙肩包,身穿黑色連帽衫的男子加入隊伍,他不時左右張望,從背包甩動的幅度看,里面裝著不輕的東西。

又一名觀眾從出口走出,她的表情似乎有點不自然,下眼瞼閃著亮光。

她的手里拿著一張寶麗來大小的卡片,微微顫抖。

#

主持人:這或許就是CATNIP第一次在媒體上亮相,但當時人們對它背后的技術,以及即將引發(fā)的爭議仍一無所知。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CATNIP的發(fā)明者、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負責人、人工智能及圖像識別專家——宋秋鳴教授。宋教授你好。

一名西服男子入鏡,四十歲上下,表情略拘謹。

宋教授微笑: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先問一個小問題,為什么要給這套系統(tǒng)起名叫貓薄荷,在我們女生看來這很有點賣萌的意味。

宋教授:呵呵。確實如此,其實它的全稱是Camera of Architectural Transcendent Network Information Processing,也就是結構式超網(wǎng)絡信息處理照相機,因為我女兒喜歡貓,所以給湊了這么一個名字。貓聞到貓薄荷時,會刺激它的費洛蒙受器,電信號傳遞到大腦,產(chǎn)生興奮感和一些超常舉動。我們也希望這個小東西能夠給沉悶已久的學界帶來一些新鮮刺激。

主持人:說得太好了宋教授,那么能否請您用比較淺顯易懂的語言向觀眾們介紹一下這套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呢。

宋教授:有點難,我試試吧。大家知道,人工智能發(fā)展其中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讓機器模擬人類大腦的思考過程,而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讓機器學會像人一樣接受信息。人類有非常復雜的感官系統(tǒng),但信息最主要的輸入方式還是視覺,這就涉及兩大領域的識別:文字和圖像,現(xiàn)在文字識別包括自然語言的語義分析理解已經(jīng)發(fā)展得相當成熟,但圖像識別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大家可以看這張圖。

屏幕上出現(xiàn)4乘4的圖片矩陣,每張圖都是關于貓,在不同環(huán)境下,從不同角度拍攝的不同種類的貓。

宋教授:啊這是我女兒挑的照片。對于人類來說,即便是一個小孩,只要他見過貓,不管是大貓小貓,黑貓白貓,貓頭貓尾,他都能夠分辨出來。但對于機器則不是這樣。

16張圖中的13張都被打上紅叉,只剩下3張貓咪頭部正面特寫,萌態(tài)可掬。

宋教授:之前我們做的機器圖像識別,無法像人一樣,從事物的不同狀態(tài)中提取出某種底層不變性,抱歉我又要拿貓舉例子,一只貓胖了瘦了,掉毛了生病了,或者給它穿戴上各種裝飾品,它打個呵欠、發(fā)怒、舔舌頭,它都是同一只貓。而對于機器來說,圖像的尺寸、背景、光照、位移、旋轉、畸變、遮擋……都會影響它的判斷,它只能根據(jù)既定算法進行有限層級的映射,而無法模仿人腦通過多層神經(jīng)網(wǎng)絡進行分層遞階的多粒度計算……

主持人:抱歉打斷您一下,這部分內容或許對于欠缺背景知識的我們來說有點難以理解,那么您發(fā)明的CATNIP系統(tǒng)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宋教授面露尷尬:不好意思一不小心就說多了。確切地說,我們的一只腳才剛剛跨過門檻,離真正解決問題還早著呢,這個系統(tǒng)也只是整個大計劃中的一個前驅項目。我們的靈感其實來自語義分析,大家知道,信息的意義其實并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存在于其結構中,就像文本意義存在于上下文,圖像的意義存在于時空結構之中。我們能否通過索引對象存在于整個時空結構中的信息來幫助機器識別對象,這是整個項目靈感的源起。

主持人:我問一句外行話,如果機器都無法準確識別對象,怎么能去尋找它存在于,嗯,所謂時空結構中的信息呢?

宋教授:你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就像照片里的小貓,你是先知道什么是貓,再去找貓在哪兒,還是先知道貓在哪兒,再去識別什么是貓。這就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悖論。目前我們的神經(jīng)科學和生理學知識尚無法解釋人類的認知過程是如何發(fā)生的,更不用說教會機器了。于是我們采用了另一種思路。

主持人:這聽起來就像是推理小說啊。

宋教授:呵呵這個比喻有意思。我們是這么做的,從語義上給定一個對象,通過對接外部數(shù)據(jù)庫去抓取相關的信息,包括語義和圖像,并按時間序列構建起意義連續(xù)體,然后我們把真實的對象擺到機器面前,比如說,一只貓,機器會在捕捉到的動態(tài)畫面與意義連續(xù)體之間尋找可能的流形映射,當它確定兩者之間能夠建立映射時,也就是說它“認出”這只貓時,就會“咔嚓”一下,按下快門。當然這只是個簡化的比喻,背后有許多艱深的算法,我們希望以這種倒推方式找到提升機器識別能力的辦法,它更多是一個數(shù)學上的問題。

主持人:聽起來蠻有意思的,那怎么會想到把這項技術從實驗室里帶到CCES呢?

宋教授:嗯,這個我不確定能不能說,之后我跟領導確認一下,如果不方便公布你們就剪掉吧。

主持人:沒問題。

宋教授:其實這個項目除了來自國家的專項基金外,還有幾家大科技公司的資助,他們希望能從前期就介入,看看這項技術商業(yè)化的前景如何,另外一點,我們需要更多的樣本幫助機器進行深度學習,而真實環(huán)境中的對象遠遠比實驗室里的模擬條件來得復雜。正好我的組里有一個狂熱的攝影愛好者,他幫忙設計了這個,我們說“錦上添花”的照相模塊,包括調焦、光圈、快門以及濾鏡庫的調用等功能。

主持人:這會不會涉及數(shù)據(jù)隱私的問題?

宋教授:所以我們采取了邀請制,所有對象都必須經(jīng)過資格篩選,并簽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協(xié)議書。

主持人:之前網(wǎng)上討論得非?;馃岬氖牵恍┦苎埖挠脩魰癯隽薈ATNIP給自己拍攝的照片,并分享了他們的感受,其中有人說,這些由機器拍出的照片“比真人拍攝更有感情”,甚至能夠“觸動心靈深處”。對此您有何評論?

宋教授:這個,我只能說,機器所有的行為都是受程序及算法控制,它是camera而不是cameraman,那種能夠產(chǎn)生情感的機器只存在于科幻電影里。

主持人:您自己用CATNIP拍過照片嗎?

宋教授:我自己沒有,不過……我替我家人拍過。

主持人:哦?是您的女兒?

宋教授:不不,她的數(shù)據(jù)量太少,是我的父親。

主持人:我有個不情之請,能否讓我們看一下CATNIP為您父親拍下的照片?

宋教授皺了皺眉頭,又非常迅速地展平:這恐怕不太方便吧。

主持人小聲地說:這是節(jié)目贊助商的要求,對方說已經(jīng)跟您溝通過了。照片也已經(jīng)在我們的素材庫里了。

宋教授不自然地清了清喉嚨:那……好吧,實際上,這是我父親生前的最后一張照片,他在兩個月前去世了。

主持人:非常遺憾,請節(jié)哀順變。如今看到這張照片,想必您也是感觸頗多。

一張清瘦老人的照片出現(xiàn)在畫面中,使用了高反差單色濾鏡突出肌理,人物輪廓有一圈圓形光暈,老人雖有病容,卻面露安詳,奇怪的是幾道故意做舊的磨損痕跡從面部爬過,像是碎裂又重新拼合。

宋教授沒有說話,只是深深吸了一口氣。

主持人:關于您的父親,您有沒有什么故事可以與我們分享的?

宋教授依然保持沉默,像是憶起了什么久遠往事,目光開始閃爍不定。

#

第一縷陽光從東山背后出現(xiàn),緩慢地掠過伊河河面,波光粼粼,依次照亮西山石灰?guī)r巖體上兩千余個大大小小宛如天窗般的石窟,潛溪寺、賓陽洞、摩崖三佛龕……直到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亦被金光籠入,十萬尊佛像光芒萬丈。

宋衛(wèi)東瞇縫著眼,與金色大佛隔河相望。與古陽洞、賓陽中洞和石窟寺里那些臉部瘦長、雙肩直削的北魏“瘦”佛相比,他更喜歡這些唐代“胖”佛,面部輪廓豐滿圓潤,雙肩寬厚,使用圓刀法雕刻的衣物紋路自然流暢,讓人一看便有種慈悲之感。宋衛(wèi)東的嘴角不由得隨之微微翹起。

村里人說,拜胖佛,可吃得飽飯哩。

可現(xiàn)在這些佛連自身都難保,它們身上被用粉筆寫上密密麻麻的“砸”字,這就是對它們命運的宣判。

這些佛像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代,雕鑿斷斷續(xù)續(xù)進行了400年之久,它們經(jīng)歷了至少三次由皇帝發(fā)起的毀佛滅法運動,至元朝后期,受破壞的程度已經(jīng)非常嚴重,“諸石像舊有石釁及為人所擊,或碎首,或捐軀,其鼻耳、其手足或缺焉,或半缺全缺,金碧裝飾悉剝落,鮮有完者?!备挥谜f從民國三年起,兵去匪入,本地土匪與外來奸商勾結對佛頭佛像的瘋狂盜鑿與倒賣。

歷史又走了一個輪回。

宋衛(wèi)東剛被分配到保管所兩個月,他還沒來得及熟悉所有的佛龕和石窟,也許很快就沒有這個必要了。他看著那些戴著紅袖圈手握紅寶書的中學生興奮地躥上躥下,甚至比賽誰把粉筆字寫得更大、更高。他想笑,可沒敢。

保管所的老同志們勸誡他,跟這些小孩不能講理,要講革命。他似懂非懂地去讀那些大字報、手抄本、倡議書,大喇叭里每天刺耳地吼著“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可他還是摸不著頭腦。

宋衛(wèi)東讀過一些史書,武則天捐了兩萬脂粉錢興修盧舍那大佛,她一當上皇帝,便宣布“釋教開革命之階,升于道教之上”,劃撥??畲笈d佛事,大修寺院,大造佛像,大量翻譯佛經(jīng),還施行政令推動崇佛熱潮??梢姡锩透锩膊皇且换厥?。

老同志悄悄告訴他,市委和文化局已經(jīng)和造反派達成協(xié)議,棄車保帥。老人指了指東山,那是車。

那可不中!宋衛(wèi)東噌地站起來。西山有佛,東山上的佛就不是佛哩?那擂鼓臺三洞、萬佛溝千手觀音和看經(jīng)寺咋弄?

老同志搖搖頭,佛都保佑不了人,人可還能保住佛哩。

宋衛(wèi)東不吭聲,只是死死盯著墻上的毛主席畫像。

太陽已經(jīng)快爬到中天,宋衛(wèi)東汗涔涔地躲在插滿紅旗貼滿標語的禮佛臺,焦急地眺望著山下的大路口。他不信佛,他不敢信,按書上的說法,他覺得自己應該算個懷疑論者??蛇@會兒,他卻在心里反復念叨著那些名字。先人花了幾百年在山崖峭壁上鑿出這么些佛像,可不能像那些唯物論者說的,只是封建迷信,只是愚昧的古人以自身為藍圖投射在精神世界中的幻象。他相信自己所保護的,除了有形的石像外,還有些更微妙的東西,就像陽光打在盧舍那佛身上的樣子??勺肪科鸶磥?,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喜歡,只是可惜。

一陣重型卡車的引擎轟鳴從路口傳來,宋衛(wèi)東使勁地探出身子,他幾乎可以聽見輪胎碾壓碎石路面的聲響了。

#

宋秋鳴從睡夢中醒來,習慣性地伸手,卻只摸到空蕩蕩的被窩。他這才想起,為了躲避媒體的追堵,妻子已經(jīng)帶著女兒回娘家了。

他起床、洗漱、準備早餐、挑選衣物,傳感器感知他的移動,將相關資訊投射到他視野所及的平面,語音精靈將文字轉換為一把甜美女聲,讀出主要內容。

“這事兒就像20世紀初攝影的遭遇一樣,學院派畫家們看不起攝影師,他們嘲笑、攻擊、否定攝影作為一門藝術的資格;他們還說立體派畫家里的一些人應該被扔進瘋人院,毫無疑問畢加索是其中最瘋的一個……”

宋秋鳴眨眨眼,資訊切換到自動輪播模式,這是他習慣的節(jié)奏。

“……我迷戀攝影,就像某種遺傳病,就像酒鬼聞見酒精,畫家聞見松節(jié)油,只要一聽見快門的脆響,一鉆進暗房,我就渾身起雞皮疙瘩。誰要是告訴我那黑疙瘩懂攝影,我跟丫死磕,不過是一群白大褂在塑料鍵盤上敲出來的0和1。美感?殺了我吧……

“現(xiàn)在讓我們看看這張照片,你看到了什么?啊哈,天空,很好,河流,沒錯,草地,你們果然都不瞎?,F(xiàn)在讓我們看看它的標價,是的,你沒看錯,5210萬,硬邦邦的人民幣,佳士得最新成交價。這位大媽說得對,我肯定您也拍過類似的照片,有什么難的呀,站在溫榆河畔,扎個馬步,咔嚓,五千萬。人家這作品叫《萊茵河2》,我看是挺二的……

“……攝影術1844年來到中國,從南向北,從沿海向內陸傳播,最初都是外國攝影師,但是他們只能偷拍中國人,因為中國人相信,誰被拍了照,誰的魂魄就會被攝入那個小木盒子里。再加上動靜極大的鎂粉燈,難怪連見多識廣的老佛爺,也會被洋人的妖術嚇得驚恐萬狀……”

宋秋鳴抬頭瞄了一眼那張照片,花容失色的慈禧半趴在地上,單手扶住頭上的珠冠,宮女和太監(jiān)們慌亂攙扶著。他笑出了聲。

接受訪談后,CATNIP引起了媒體的極大關注,在這個無聊時代,任何一絲風吹草動都會讓記者像坐上脫軌云霄飛車般腎上腺素飆升。盡管投資方認為宋秋鳴的表現(xiàn)令人滿意,足以成為這一產(chǎn)品的公關代言人,可這有悖他的初衷。他只想盡快結束這一場鬧劇,帶著足夠的數(shù)據(jù)回到實驗室,繼續(xù)下一階段的測試。

咖啡杯上旋出了一個裝束奇異的人像投射,像是比亞茲萊筆下的人物,雌雄莫辨。

他開始說話,是個男人。

“……我覺得這是赤裸裸的侮辱。攝影并不只是把相機對準對象之后,按下快門那么簡單。它是主體、相機與客體三者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單單是介質的選擇,便蘊含有無數(shù)種可能,為什么選明膠銀鹽,為什么用卡羅爾法蛋白,背后對應的是什么樣的情緒和理念,機器是不可能理解的,它所能做到的只是計算和模仿……”

又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藝術家。

宋秋鳴嘆了口氣,把杯子轉過去,抿了一口。這種錯位的誤讀往往令他哭笑不得,雖然有時也不乏瞎貓撞見死耗子般的真知灼見。

聲音并沒有停止。

“……布列松說過,無論一幅攝影作品畫面多么輝煌、技術多么到位,如果它遠離了愛,遠離了對人類的理解,遠離了對人類命運的認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愛。人類。命運。這些空洞的大詞硌得他耳朵生疼,就像他在節(jié)目里提到的算法、映射、Kolmogorov復雜性、隱Markov模型……科學家和藝術家就像是站在河流兩岸的孩童,不停向對方扔出硬邦邦的鵝卵石,這些石頭甚至沒法在空中有絲毫相遇,便直接掉進河水,沉入河底。

像一場永遠不會結束的游戲。

“……我要向CATNIP發(fā)出挑戰(zhàn),由億萬網(wǎng)民出題,選定同一個對象進行拍攝,再進行雙盲測試,讓網(wǎng)民投票選出他們認為更好的照片,我必須捍衛(wèi)藝術的尊嚴……”

宋秋鳴再次把杯子轉過來,長按說話人的頭像,相關資料迅速浮現(xiàn)在餐桌上,包括一長串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宋秋鳴看著那些白花花的人體寫真,差點沒把嘴里的咖啡吐出來。



【小說】造像者(1)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