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許多年前,地鐵司機需要兩人,一位是駕駛員主要操縱列車的時速,而另一位是副駕駛,主要是協助駕駛員觀察黝黑的隧道里的路況,注意各種信號燈和儀表的提醒。現在的地鐵駕駛則不然,幾乎成為全自動駕駛,所謂的地鐵司機也可以說是淪為了電腦系統的副駕駛了。
看起來這樣的科技發展,算是為人類減負不少,然而,于此同時,人們逐漸發現了些許端倪,而后經過專家們的反復驗證,確認了現實:當今的地鐵司機,已有十之一二,病了。
病癥的最初發現,源于多年前的一起引發社會爭議的事故。
那一天與任何一個平常日子的上午沒什么兩樣。剛剛過了上班高峰期,地鐵車廂里的乘客密度逐漸降低,從而一些不需要按時出行的人們開始了一天的活動,成為了地鐵里的主要乘客人群。這其中,剛好有一位爺爺帶著自己的五歲多一些的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孫子要去動物園看大象表演。而這樣的“剛好”又繼續包括了,爺孫倆剛好乘坐了這列地鐵的第一節車廂,剛好站到了車廂的最前端,剛好可以觀察駕駛室里情況的小門前沒有人占據,再者是剛好這列地鐵的司機有了那種后世人無人不曉的病癥。只是,那時的人們,對此病癥一無所知。
也許是要謝謝那次車廂里所有坐著的乘客,集體保持一致地沒有發揮“將座位讓給需要幫助的人”的傳統美德,從而讓站在最前端的小孩大概覺得有些累了,以至于小性子在心里已然一拱一拱地就要爆發。
細心的爺爺及時地發現了小孫子的情緒波動,二話不說,將小孫子抱起,讓他可以透過狹窄的一扇小窗,看看列車前方的新鮮的世界。大概這樣的舉動,很多人都會做出而非只有小孩獨有。透過窗可以看到地鐵列車的前擋風玻璃以及玻璃外的隧道景象。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吸引。誰不對地鐵隧道產生好奇心呢,特別是當看到地鐵隧道里的左右兩串昏黃的小燈,照亮著隧道的遠端,卻更讓面前的世界充滿了如同科幻片里的時空隧道一樣的神秘感和穿越感時,就更會按耐不住,一定要趴在那里去好好感受了。所以說,當時假若并非是這對爺孫,而是別人,恐怕仍舊是產生同樣的結果,有時候,很多悲劇是不可能用簡單的替換就可以避免的。
人或許就是這樣容易受到影響而被帶動做一些并非自己最初所打算的事情。比如說,這位爺爺,在抱起小孫子,跟他指指點點說著遠處的信號燈的意思的時候,也不禁有意無意地觀察了司機。
司機是一位穿著整整齊齊的制服,還戴著頂和制服同一顏色的硬殼帽子,以示其工作的認真態度。駕駛室里的儀表盤各個都閃爍著幽暗的綠光,搞不懂到底表示的都是些怎樣的數據,而司機的雙手則一絲不茍地擺放在應該在的地方。因為地鐵是全自動的,并不需要司機實際操作什么,但司機的雙手似乎還是擺放在了幾個至關重要的按鈕前面,恐怕是一些可以緊急制動之類的可以處理電腦反應不過來的突發事件的控制鍵。還有一個操作桿在司機的右手邊,雖然司機沒有時時刻刻將手握在上面,但恐怕也有著一定的作用,在自動轉為手動之后。
隧道的盡頭逐漸出現光亮,意味著列車即將駛入下一站。駛過一個黃色標示之后,司機站立起來,并將駕駛室的燈光打開。這些大概都是駕駛地鐵的規范動作,司機做得有條不紊,可見對這套動作的熟練程度。
駕駛室的燈亮起以后,可以隱約從列車的擋風玻璃的反光中看到司機的臉。司機似乎也是在這個時候通過反光與老人家對視了一下,并意味不明地向趴在身后窗口窺視的老人微微笑了一下。抱著小孫子的老人吃了一驚。一般來說,地鐵司機是不會在意身后的人,他為什么會對工作以外的事情做出反應?如果每次都要通過擋風玻璃的反光和窺視自己的乘客進行眼神上的交流的話……老人回想了一下自己幾十年的乘坐地鐵的經歷,確認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了。假若每一次都要有所交流的話,一天的工作下來恐怕司機的臉比商場里的導購還得累了。
邏輯上變得合理后,老人便不再在意剛才司機的笑而繼續逗著小孫子開心。
小孩對什么東西都是沒長性的,好奇心來得快去得也快。轉眼,小孩已經對散落在地上的小廣告產生了興趣。老人也只好離開那扇小窗,開始在車廂內追著小孩屁股后面阻止他四處去撿垃圾。一老一小惹得那些不讓座的年輕人們也都不再裝睡笑了起來。
似乎小廣告對小孩的吸引力更大一些,開過了三站之久,小孩還在玩著小廣告。而就在即將再次進站時,事故發生了。
列車在黝黑的隧道里行駛時,大概所有人都感覺到地鐵列車如同汽車換擋時那樣的一頓的失速感。但誰也沒有在意,只是當做是電腦在一時間的當機而已。而后,在列車駛入車站時,本應來到的減速感卻變成了從后向前推來的加速度。可能有的反應慢一些的人還在這一刻愣神,但另一些人已經覺察不大對勁。在第一節車廂,有乘客立刻起身沖向駕駛室,一邊用力去扭駕駛室的門把手,一邊透過小窗提醒駕駛員要及時掌控已經失控了的電腦。
可是那人愣住在了小窗前。駕駛室里異常明亮,大概是司機早已打開駕駛室的燈,看到司機正將操縱桿用力地推到頂端。與此同時,如同報復一般的更加瘋狂的加速度涌來。那人這才意識到原來一切都不是電腦的問題,而是司機將自動改為了手動。
看到了這一幕,此人迅速逃離了第一節車廂,并牢牢地抓住了一根結實的金屬扶手,從而在列車飛出軌道撞在隧道墻壁后繼續被強大慣性推行數百米后才終于停下的嚴重事故中幸免。而那對要去動物園看大象表演的爺孫兩人,包括第一節車廂的其他乘客,全部在事故中死亡。
因為幸存者的口述以及地鐵列車本身的監控錄像,基本確認了事故的原因出于地鐵司機的一時精神失常。在監控錄像里明顯可以看到地鐵司機的面部表情在逐漸變得扭曲,直到某一節點,他突然又變得面無表情,隨后毫不猶豫地切換掉自動駕駛,精神失常下,釀成大禍。
監控錄像同時展現了那對已經死于事故的爺孫兩人趴在小窗往駕駛室里張望的全過程。
經過專家們的反復觀看和假說推理后,得到了從正常邏輯上看完全值得信服的結論,當然,在這樣的反復論證中,似乎也沒有人在意過當時無人讓座給老人小孩這一無關緊要的事情。
這次重大事故的誘因在于兩人的行為影響了駕駛員的情緒,或因為某種細節而誘發了駕駛員的隱性報復心理。從而為了避免再度發生如此慘痛的事故,地鐵列車全線改造,廢除連接門上的玻璃窗,并加厚駕駛室與車廂之間的隔板。
一切努力都是為了確保悲劇不會再度上演。
然而,所有人都沒有注意到問題的根源,甚至于是南轅北轍了。只不過,無人意識到,這樣的批量改造已是亡羊補牢。那位精神異常了的地鐵司機根本就不是個案,而早已普遍開來。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改造,其結果則是適得其反。
改造完成后,新的一批地鐵列車毫無顧慮的投入運營。結果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等同于之前的事故的惡性事故,竟突然井噴一樣,突然爆發,幾乎每天都會有一輛地鐵列車沖出軌道,場面慘烈程度甚至超出首例。除慘痛的傷亡之外,更有數處地鐵隧道墻壁遭到強大沖擊而面臨坍塌危險。
一個月后,不得不叫停所有運營地鐵。
不停也實在不行了,再這樣下去別說地鐵無法運營,甚至于整個都市都有可能因為隧道坍塌而成了現代文明中的亞特蘭蒂斯。
不過似乎停與不停,市民們并不關心。抗議也好,反地鐵游行也好,全都沒有。既然不安全,還總是無故沖出軌道,那不坐地鐵就是了,根本沒有必要去浪費那個精氣神,這才是大家的生活之道。當然,說到變化倒也有那么一丁點。住在地鐵站附近的居民,開始有規模地向地鐵站旁的通風口里傾倒垃圾。這實在算不上什么抗議,根據一位剛剛倒了一桶廚余垃圾到通風口里滿意而歸的大嬸所說,這都怪社區的垃圾桶的位置設置實在太不便民,總是為了所謂的美觀而將垃圾桶藏到地下車庫里了小區的最偏僻地點了之類的地方,如果說真的要抗議什么,也必然首推的是關于垃圾桶問題。只是這樣的抗議只要向小區物業提出,終究還是可以予以解決或者予以金錢上的賠付的。毫無大張旗鼓的必要。而坐在周圍樹蔭下乘涼遛鳥下象棋的大爺們卻還是覺得這些主婦們的行動力強得有些邪乎。不過再怎樣也不會影響了他們繼續下著棋爭論國家大事以及是該跳臥槽馬還是打士將軍的心情。
然而,對于地鐵運營本身來說,卻已經箭在弦上,萬分緊張著。不能再這樣下去,是所有掌管地鐵的人們所達成的共識。在他們眼里,這樣的混亂,則不僅僅只是地鐵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已處于即將崩塌的邊緣的問題,所有的地鐵專家也都被召集起來,要求必須盡快找到解決辦法。
事已至此地鐵專家還能解決什么?卻也似乎正是這樣的歪打正著的指令,竟真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事件愈演愈烈的兩個月后,一條不起眼的微博被某個已經被逼得無路可走就要跳樓自殺的地鐵專家發現。
是一位地鐵站內醫務室的醫護人員所發的微博。恐怕因為這位醫護人員的微博賬號才有區區數十粉絲,因此發出后瞬間就被淹沒到了信息大潮之中。信息在信息時代,永遠是這樣,無論其有用與否,得到關注的只有信息時代的“貴族”所發出的言論,更何況這條微博既沒有配圖,又沒有悲天憫人或者憤世嫉俗的極端言論,毫無出頭之日才是它應有的下場。所以這條微博被發現,絕對算是信息時代的一個發現奇跡了,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對“人被逼到絕境上就必能創造奇跡”這一永恒命題的有力詮釋。
不說這些,僅說該奇跡也的確算是回報了人類。
微博內容實際上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加上標點符號,僅有十六個字。
其內容如下:
“地鐵司機的內心需要關愛而不是破壞!”
相當的意味不明,但在絕路上的地鐵專家的眼里,竟出現了解讀出希望的曙光。
首先,是關于“地鐵司機的內心”這七個字的解讀。
什么是地鐵司機的內心?那么就要從“內心”二字開始講了。所謂內心,也就是人區別于地鐵自動行駛程序的那種人之為人的核心內容。這樣的核心內容,恰好與“關愛”二字形成了互文性。程序只要有專人維護就可以,是不需要關愛的,既然說地鐵司機是需要關愛的,特別是他們的內心需要關愛,就更能說明地鐵司機是活生生的人,而非“電腦程序的副駕駛”這樣冷冰冰的稱謂。
其次,是關于“破壞”的解讀。
怎么樣才叫破壞?做了什么而被稱之為破壞?從首例事件發生直至當時,所做的只有對地鐵車廂的改造。那么這也就意味著“改造”等于“破壞”。細想之,則感合理。參照上一條,既然地鐵司機是活生生的人,卻又強行用與車廂隔離的形式予以否定,本身就是一種對人性的破壞。
從而不難看出,正是因為對人性的破壞,才造成了地鐵司機們集體式的自殺現象。這樣的心理變化卻被眾人所忽視,只有那位醫護人員,因為整日直接面對與接觸地鐵司機而發覺,隨后才有了這條飽含信息量的暗語微博。
這位絕路上的地鐵專家,終于抓到了救命稻草,匆匆將自己的解讀寫成完整的條理清晰的調查報告提交給了領導。
現在看來,他的分析不得不承認已經相當接近于問題的答案。雖然過度闡釋的痕跡過于明顯,而使得他的解析成了后人的另一笑柄。然則,也多虧了這位絕路上的地鐵專家的過度闡釋,使得更多的專家開始踩著他的“尸體”繼續前進,尋求答案。
這樣的尋求,終于找準了方向。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此時出現,這位心理學家的全名叫做G·G·紀元,但他自己卻認為這樣的名字,讀起來就像對方的大腦忽然有那么一秒鐘接不上網絡了一樣,干脆不提前兩個G,只叫紀元。也常有人習慣叫他G教授或者紀教授,實際上他并不太過在意這些。
G教授在看完那條微博與地鐵專家的過度闡釋之后,將那些文字全部清空到廢紙簍里,而后充滿自信地說出,調查就該落實到人的身上,而非地鐵的設備、電腦的程序等等之上,而所謂的“人”,自然就是指的地鐵司機。
一場行之有效的心理測試開始了。
全部地鐵司機均要接受一份又一份的心理測試,G教授開心地收集到了眾多珍貴的一手調查資料,這些一手資料,不僅可以解決當下的地鐵事故問題,更能幫助他完成許多一直渴望完成卻沒有足夠數據的科研項目。想來那些科研項目又可以多申請來不少科研資金,再加上已經有足夠數據,做起來輕松得很,真是一筆性價比相當之高的買賣了。
當然,無論G教授有多少的私心,關于地鐵事件的結果則是不負眾望的,終于有了答案。
果然問題仍舊出于地鐵司機身上。然而,并不像一開始眾專家所猜測的那樣,因為什么乘客影響了駕駛員的情緒。如果說首例事故的司機是個病入膏肓后的特例的話,后面的事故多是被錯誤的處理辦法所誘發。也就是說,乘客的窺視并沒有激怒司機,恰恰相反,在首例事故時,正是因為病入膏肓的司機發現終于得到了的窺視后來又失去了,從而情緒失控釀成大禍。
大概G教授真的是個天才,同樣的數據,在他的手里竟得出了與其他人截然相反的結論。不僅結論驚人,病理分析也同樣令人信服,并非故意唱反調嘩眾取寵。
他收集了遠在地鐵非全自動時代的歷史數據作為佐證,證明從彼時起,就永遠有喜歡趴在駕駛室后面的小窗看車前的隧道的乘客,無論是老少男女,無論是上班族還是家庭主婦,只要小窗前的人下車,總會有下一個立刻補上,趴到那里,要么東張西望,要么聚精會神,甚至有的已經呆若木雞,雙眼失焦。但怎樣的眼神和表情,實際上都不會對地鐵司機產生什么實際影響,因為面朝前方的司機根本也看不到身后。并不是完全看不到,偶爾會在擋風玻璃的反光中看到些影,但到底是怎樣的表情怎樣的人,在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期間,是不可能一一注意的。而正是這種不會特意去看卻明確知道它的存在的感受,日積月累地讓地鐵司機中的一部分人在情緒上或者說是心理上產生了不可逆的變化。
“被視成癮癥”,G教授在公布研究成果之后,將這五個字也同時公之于眾。
無人可以反駁,從任何角度來看這個新的病癥名,都會發現是合情合理的了。為什么會焦躁?不就是因為失去了被窺視所帶來的安全感。長期生活在被窺視的環境下,就像我們長期生活在被領導訓斥的環境下一樣,成為了日常,總還要不斷的抱怨著,然而一旦丟了工作,也就失去了領導的呵護,立刻就覺得渾身不自在,連睡覺睡到自然醒都變得那么充滿罪惡而焦躁了。
所以說,之前那樣的對地鐵車廂的改造,完全是適得其反的無腦無嘗試粗暴武斷決策。而沒有人真正地關照過地鐵司機們的真正生活和內心,這才是最大的悲劇。
所有人都被G教授的結論所說服,甚至于有些地鐵司機也走出來主動承認G教授的結論點明了自己的內心,只有當G教授一語中的地說出了真相,自己才終于明白幾年來為什么總是偶爾會覺得心焦氣躁。更有司機認為,因為G教授的“被視成癮癥”的提出,而感覺到自己在發病失控之前得到了及時的拯救,知道了病因、病理,自己也開始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了。
根據G教授的新理論,繼續研發,將這些患病了的地鐵司機也冠以了新的名稱:被視成癮癥候群。患病的地鐵司機,感覺到自己終于有了歸屬,更是感激起天才一般的G教授。
同時,關于地鐵車廂的改造再度開始。根據G教授的理論,首先要重新裝上可以讓人窺視到駕駛室的小窗。小窗的設計相當考究,通透性要比以前的門上的玻璃強很多,然而并沒有擴大卻還略微縮小了一點窗子的面積,讓窗子變得更加狹長,這樣在心理學上說是大大的增加了被窺視的感覺。一點點的尺寸的變化,讓司機們更加輕易地感受到自己正在被窺視,卻又并沒有給司機造成更多的負面影響,關于窗子的突破性設計也實屬天才之作了。
在隧道重新加固,新的一批地鐵開始運營之后,那些既沒有心理學理論知識,又沒有天才般的設計能力的民眾們,也自主發起了關愛司機的活動。所有人在乘坐地鐵時,似乎都開始充滿了責任感,站在窺視小窗前窺視司機成為了每位乘客都應該做的事情,甚至于遠遠超出了為老弱病殘孕乘客讓座。
試運行一段時間之后,因為眾人的配合,地鐵運營似乎比事件發生之前還要更加高效順暢。從而在試運行之后,地鐵運營方面也隨之以現狀為基礎開展了新的調整。他們在咨詢了G教授的意見之后,果斷決定讓地鐵司機們直接居住在地鐵駕駛室里。如此一來,可以在不提高運營成本的情況下,大大地延長地鐵的運營時間。一人一車的工作模式以及延長每位地鐵司機的工作時間,也得到了可行性報告結果的肯定,只要在比如深夜等乘客稀少的時間段派人趴在小窗幫他們減壓就是了。
G教授做出的貢獻是偉大的,所有人都覺得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了。